无尽的学与思

¥4.9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7-05

字      数: 970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无尽的学与思

一 生平

1935年6月4日,叶秀山出生在上海。学生时代的叶秀山并不是用功的学生,不过也并不调皮,不用功的原因后来被他自己归咎为“不开窍”。受喜爱京剧和书法的父亲的影响,叶秀山从小就浸濡在这两种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中,且亲身实践。又因为生活在上海的缘故,家里对他的英语学习比较重视。在中学时代,叶秀山对平面几何发生了兴趣,常设想些问题去问老师,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上高中时,他看到同班同学中几个年纪大的同学爱好写作,甚至有作品发表,因此萌生了写作的愿望,苦于没有“好词好句”。适逢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单行本出版,于是就买来认认真真地学起来,读的时候每个例句都要跟前后讲的道理联系起来想,直到想通、弄懂为止。这本书不仅使叶秀山学会了遣词造句,而且也培养了他对语言和逻辑的兴趣。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曾获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解析几何教师刘檀贵先生注意到了叶秀山,刘先生组织学校教师学习《矛盾论》的时候,破例让他旁听,这段经历可以算是叶秀山与哲学最早的相遇了。

1952年叶秀山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时值全国院系调整,当时国内著名的哲学家几乎云集北大,叶秀山得以聆听名师教导。例如,辩证唯物主义一课请来中国人民大学的萧前先生讲授,中国哲学史由张岱年先生讲授,西方哲学史则是苏联专家授课、王太庆先生翻译。大学时代的叶秀山在课堂上很少发言,毕业论文在著名的康德专家郑昕先生指导下写了《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其中对康德的“先天性”做了一点肯定,认为“逻辑在先”是有道理的。答辩时贺麟先生看叶秀山脱稿还能把问题说清楚,觉得他不错,毕业分配时就把他要到贺先生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工作。初到哲学所的时候,叶秀山对哲学没兴趣,因为喜欢艺术,一度闹着转美学组,受到了贺先生的批评。贺先生明确告诉他,研究美学必须要有哲学基础。于是,叶秀山就一直跟从贺先生学德国古典哲学。当时正值美学大讨论,他受了贺先生的影响,尝试着把古典哲学的学习与对艺术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写了一篇《论话剧的哲理性》的论文。这篇论文以康德、黑格尔的哲学美学和席勒美学作为参照系,把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和浪漫的三大风格,然后与中国戏曲的特点相对应。这种做法虽然有些生硬,但对于缺少理论而只讲师徒言传身教的中国戏曲界来说是比较新鲜的事,因此颇受重视,全文在《文汇报》发表。可能由于这个原因,1961年叶秀山被抽调到王朝闻先生领导的《美学概论》高校教材编写组。参加教材编写的年轻人很多,大家常在一起争论,试着辩驳对方。结果四年下来不仅没有使叶秀山按原先预想的那样转向美学和艺术研究,反而把他牢牢地推向哲学,因为他切实地感到,美学研究离开了哲学就深入不下去,许多具体的问题如果要追根溯源,都能追到哲学那里,哲学就是人类追根溯源精神的理论体系。悟到这个道理后,叶秀山比以前更加认真地读西方古典哲学著作,也开始对哲学问题产生了兴趣。他渐渐领悟到,哲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无数有大智慧的人都对它作过研究和思考,它值得我们对它发生兴趣,去追求它、爱它,“哲学”本身就可以有“吸引力”。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叶秀山把哲学思考当成是“愉快的”活动,尤其是在打通一个理论环节、想明白一个道理的时候;而且这种兴趣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哲学”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周溯源,赵剑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