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检视

¥2.6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12

字      数: 883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检视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兼有本体学、认识论、道德哲学、宇宙论、语言哲学诸义,其理论意蕴及存在的问题可从多角度加以检视。通过阐发道德本心、逆觉体证、“智的直觉”等概念,牟宗三深化了熊十力的性智。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须以道德的方式把握本体。性智、良知、智的直觉是认识本体的途径,对它们的探究可以说属于广义认识论的范畴。熊十力和牟宗三的广义认识论采取道德的、直觉的进路。为对治心学“超洁者荡之玄虚”“猖狂者参之以情炽”的种种流弊,牟宗三表彰五峰—蕺山的思路,彰显天道、性体的客观意义,希冀以此来保障心体的客观性。但是外部确证的进路并不能真正解决良知确证难题。“道德的形上学”主张以道德心化生万物。我们固然可以说本心是道德之创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道德动力或道德能动性的问题,但是,如果说本心即宇宙之生化,则不免“以心法起灭天地”。从汉语言哲学的角度看,牟宗三对虚词“底”“的”之分的自觉运用。它启发我们,做哲学需要关注虚词的哲学意蕴。

众所周知,牟宗三倡导“道德的形上学”(moral metaphysics),以别于“道德底形上学”(metaphysics of morals)。后者对道德作形上解释,寻找道德的形上学基础,如康德追问作为道德之形上学根据的基本原则;而前者以道德为进路展露本体,是“唯一的一个可以充分证成的形上学”[1]。由“道德底形上学”转向“道德的形上学”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可以说确立了牟宗三思想的原点。道德的形上学兼有本体学、认识论、道德哲学、宇宙论、语言哲学诸义,其理论意蕴及存在的问题可从多角度加以检视。

一 本体学及其确证难题

从学脉传承来看,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发展了熊十力的本体学。熊十力主张,哲学乃性智所对的本体学,非理智所尽的科学。从中国现代思想史来看,熊十力的致思进路在一定意义上是回答这样一个世界性难题:自科学昌明之后,哲学还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在西方引发了“认识论转向”:哲学不再追问最普遍的和最少物质性的东西,而是要追问最基本、最基础的东西,即追问我们的(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换言之,哲学的核心工作从形上学转向了认识论,从科学的皇后变成了科学的小工。西方现代哲学的这一思路在康德那里达到了高度自觉。熊十力一方面像康德那样区分科学与哲学,另一方面坚持哲学的工作是形上学(本体学):“学问当分二途:曰科学,曰哲学(即玄学)。……哲学自从科学发展以后,他底范围日益缩小。究极言之,只有本体论是哲学的范围,除此以外,几乎皆是科学的领域。”[2]这里的“本体论”,更确切的说法应是“本体之学”或“本体学”,即体证我与万物为一之本然状态的学问。本体学有别于ontology意义上的本体论。一方面,本体学的“本体”(本然状态)有别于本体论的“本体”(on—,being)。对于本体,熊十力、牟宗三都反复征引孟子“万物兼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以明之。另一方面,本体学的“学”也有别于本体论的“论”(—logy,theory),“论”属于理论之知,而“学”的首要特点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哲学所穷究的,只是本体;但本体不是理智的对象,只有性智才能把握它。然则,性智如何把握形上本体?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专门作一部“量论”,追问形上本体究竟如何把握。但熊十力终究没有写出量论。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梁剑.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检视[C]//王中江,李存山.中国儒学.第十八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