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北京旅游休闲街区夜间地方营造策略研究[1]
旅游休闲街区是城市休闲旅游主客共享和夜间经济的重要场所。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不仅增加了街区的景气度和独特氛围,而且加深了访客对城市地方性的认识和体验,提升了满意度和重游率。因此,旅游休闲街区的夜间地方营造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本数据,从词频、社会语义网络、情感编码等角度提取北京南锣鼓巷夜间旅游中的地方感知情况,研究发现在访客的感知中,南锣鼓巷夜间旅游具有历史气息和商业气息,但南锣鼓巷夜间旅游的非物质层面和混合类层面感知较弱,同时存在同质化和商业化严重等问题。本文从物质、非物质和混合类三个层面提出地方营造策略,以期为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的地方营造提供实证研究支持。
一 引言
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和游客个性化与差异化的特点,旅游休闲街区已经成为满足外地游客城市体验和本地居民休闲需要的重要区域。[2]夜间旅游是旅游休闲街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间上的特殊性为旅游休闲街区增添独特的氛围感。[3]2021年印发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打造“时尚+多元业态融合”夜间消费集聚区、“商圈+生活圈+夜经济”消费重地、“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可见夜间旅游对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重要性。[4]地方理论是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研究主题之一,它关注空间上的地方性以及人主观的地方感,注重对于地方营造的探索和尝试。[5]从“以人为本”思想的规划层面,地方理论对于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的地方营造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在地方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从物质、非物质以及混合类三个层面,探究南锣鼓巷夜间旅游的地方营造策略,以期为实现北京旅游休闲街区个性化发展提供实证借鉴,为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提供案例支持。
二 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夜间旅游
相关推荐
-
[1] 基于共生理论的旅游休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北京大栅栏街区为例
-
[2] 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公共文化空间创新研究——以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
[3] 东城区四合院文脉特征与文化旅游利用价值
-
[4] 全域旅游视域下开平侨乡建筑遗产保护活化更新研究
-
[5] 北京市核心区四合院文脉传承价值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契合性研究
其他推荐
-
图书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六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亚
作者:吴佩林
图书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六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亚
-
2
图书 嵩山学刊.第8辑
作者:吴宏亮
图书 嵩山学刊.第8辑
-
3
图书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2020年.第1期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图书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2020年.第1期
-
4
图书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2020年.第2期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图书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2020年.第2期
-
5
图书 中国区域文化研究.2022年.第二辑:总第六辑
作者:卜宪群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院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安徽省重点智库安徽师范大学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
图书 中国区域文化研究.2022年.第二辑:总第六辑
-
6
图书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2018
作者:曹典顺
图书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2018
-
7
图书 医疗社会史研究.第6辑
作者:张勇安
图书 医疗社会史研究.第6辑
-
8
图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五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图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五集
-
9
图书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四卷.第二期:2018年.冬季卷
作者:黄裕生
图书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四卷.第二期:2018年.冬季卷
-
10
图书 欧洲法律评论.第二卷
作者:程卫东 李以所
图书 欧洲法律评论.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