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休闲街区夜间地方营造策略研究

¥3.3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7

字      数: 792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北京旅游休闲街区夜间地方营造策略研究[1]

旅游休闲街区是城市休闲旅游主客共享和夜间经济的重要场所。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不仅增加了街区的景气度和独特氛围,而且加深了访客对城市地方性的认识和体验,提升了满意度和重游率。因此,旅游休闲街区的夜间地方营造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本数据,从词频、社会语义网络、情感编码等角度提取北京南锣鼓巷夜间旅游中的地方感知情况,研究发现在访客的感知中,南锣鼓巷夜间旅游具有历史气息和商业气息,但南锣鼓巷夜间旅游的非物质层面和混合类层面感知较弱,同时存在同质化和商业化严重等问题。本文从物质、非物质和混合类三个层面提出地方营造策略,以期为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的地方营造提供实证研究支持。

一 引言

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和游客个性化与差异化的特点,旅游休闲街区已经成为满足外地游客城市体验和本地居民休闲需要的重要区域。[2]夜间旅游是旅游休闲街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间上的特殊性为旅游休闲街区增添独特的氛围感。[3]2021年印发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打造“时尚+多元业态融合”夜间消费集聚区、“商圈+生活圈+夜经济”消费重地、“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可见夜间旅游对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重要性。[4]地方理论是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研究主题之一,它关注空间上的地方性以及人主观的地方感,注重对于地方营造的探索和尝试。[5]从“以人为本”思想的规划层面,地方理论对于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的地方营造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在地方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从物质、非物质以及混合类三个层面,探究南锣鼓巷夜间旅游的地方营造策略,以期为实现北京旅游休闲街区个性化发展提供实证借鉴,为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提供案例支持。

二 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夜间旅游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朱玺,刘敏.北京旅游休闲街区夜间地方营造策略研究9422623[C]//张宝秀,张勃,陈喜波.北京学研究.202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