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文化诗学”的中国化——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成功典范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在西方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理论,有精神分析学派、原型理论、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文化研究、后殖民、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这些理论都曾以一时的“显学”陆续登上中国的文学艺术界,但是喧闹一段时间后大多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新历史主义倡导的“文化诗学”不仅没有消歇,而且以中国本土特有的面貌方兴未艾,赢得众多学者的青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反思兴起于西方的“文化诗学”在中国学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原因,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诗学的精神,而且对于思考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诗学”的中国化
“文化诗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多利莫尔、蒙托斯、维勒等。他们有感于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文本封闭性和旧历史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的僵化,倡导“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强调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关系,重视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张京媛、刘庆璋、王岳川、蒋述卓等学者的翻译与评介,其理论逐渐为中国学界所熟悉。值得庆幸的是,“文化诗学”避免了喧闹一时而终归沉寂的魔咒,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学理论界,孕育出了“中国文化诗学”。“中国文化诗学”的积极倡导者有童庆炳、李春青、刘庆璋、林继中、顾祖钊等。李春青在1996年结合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已经提出建构“中国文化诗学”的论纲,并且自觉意识到西方的诗学观念“只是作为一种学术背景而对‘中国文化诗学’具有意义,后者并非对它们的照搬和拼凑”[1]。李先生在《乌托邦与诗》《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诗与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都成功地实践了“中国文化诗学”的阐释原则和方法。童庆炳先生曾先后撰写《文化诗学是可能的》(《江海学刊》1995年第5期)、《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文化诗学刍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东南学术》2001年第6期)等论文倡导文化诗学研究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刘庆璋认为中国文化诗学的建构在借鉴西方“文化诗学”理论资源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独创性。[2]林继中认为整体性研究是文化诗学生命之所在,双向建构是文化诗学的基本方法,其要点是阐释文学文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关注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寻找中西文化间的契合点与生长点,具有历史的与当代的双重意义。[3]顾祖钊也先后撰文通过实例分析说明文化诗学是必要的和可行的。[4]
相关推荐
-
[1] “左联”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三条路径
-
[2] 西方文学真实理论及其中国化演变
-
[3] 叙事医学中国化的思想文化基础
-
[4]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
-
[5] 新技术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阐释路径
其他推荐
-
图书 中外文论.2022年.第1期
作者:高建平 丁国旗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图书 中外文论.2022年.第1期
-
2
图书 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2020年.第2期
作者:张江 丁国旗
图书 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2020年.第2期
-
3
图书 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2021年.第2期
作者:张江 丁国旗
图书 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2021年.第2期
-
4
图书 南大亚太评论.第9辑
作者:石斌
图书 南大亚太评论.第9辑
-
5
图书 中外文论.2019年.第2期
作者:高建平 丁国旗
图书 中外文论.2019年.第2期
-
6
图书 中外文论.2022年.第2期
作者:高建平 丁国旗 刘方喜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图书 中外文论.2022年.第2期
-
7
图书 中外文论.2018年.第1期
作者:高建平 丁国旗
图书 中外文论.2018年.第1期
-
8
图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11辑
作者:王宗礼 马俊峰
图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11辑
-
9
图书 中外文论.2017年.第1期
作者:高建平 丁国旗
图书 中外文论.2017年.第1期
-
10
图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
作者:辛向阳 周利生 尤琳 刘爱玲
图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