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侦探小说中的自我理解与崇高

¥4.2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9

字      数: 1291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形而上学侦探小说中的自我理解与崇高

摘要:在侦探小说当中,侦探对案件的理解与阐释成为决定案情发展和走向的重要一环,也是古典侦探小说和形而上学侦探小说形成差异的重要分野。在形而上学侦探小说中,侦探的自我理解往往是一种“误解”,并轻易陷入自我理解的悖谬。特别是,当侦探的自我理解陷入魔怔之后,会将自己的自我理解强行加诸他人而生成一种同一性的暴力。形而上学侦探小说中的自我理解与崇高有着密切联系,小说中景观与环境所形成的恐惧构成了其崇高感的外在氛围,而侦探无法解谜所陷入的“无限”与“虚空”则构成了其崇高感的内核。

一 从古典侦探小说到形而上学侦探小说

侦探小说,往往是所有小说中最具程式化的一种。正如乔纳森·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中所言:“侦探小说是说明体裁程式作用的最佳范例:要欣赏这一类作品,就必须假设作品中的人物在心理上都是可理解的,案件一定会真相大白……正是这些程式才形成复杂的破案过程,才产生了一种形式。”[1]一部侦探小说,其故事情节往往以谋杀或者其他犯罪开场,并以此为中心,侦探通过探查寻找蛛丝马迹在理性的分析推理下锁定凶手或罪犯。虽然有时候侦探小说家会使用多种叙事手法使得侦探小说结构繁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叙事模式可以归结为“事发—侦查—推理—解谜”这一基本模式。而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出现了与传统古典侦探小说迥异的侦探小说类型,即不遵循传统侦探小说的叙事成规而自成一体的侦探小说类型,这类侦探小说往往被称为“形而上学侦探小说”、“反侦探小说”或“元认知神秘故事”。

“形而上学侦探小说”(metaphysical detective story),这个短语最早是由霍华德·海克拉夫特(Howard Haycraft)于1941年首创,用来描述切斯特顿《布朗神父探案全集》中“矛盾的情节和哲学化题旨”。[2]1972年,威廉·V.斯帕诺斯(William V.Spanos)创造了“反侦探小说”(anti-detective story)这一术语,用来描述“通过案件的未解决来摧毁刑侦调查的冲动现象”。[3]而安东尼·迪什讷(Antoine Dechêne)则提出“元认知神秘故事”(metacognitive mystery tale)这一术语,并将其界定为这样的一种叙事,即热衷于探索的都市漫游者陷入了对(自我)知识的不可能的寻求,从而使得他丧失了曾经以此来区分真理与谬误、理性与疯狂、事实与虚构的可以满足案情需要的理论假说。[4]不同的命名映衬了不同批评者在观照这类迥异于古典侦探小说时所聚焦的切入方式和批评路径。“反侦探”侧重于这类侦探小说对古典侦探小说叙事成规的打破。“形而上学”聚焦于这类侦探小说所欲表达的哲学主旨。“元认知神秘”从自反性的角度把握到了这类小说所呈现的认识论悖谬。珍妮·C.埃韦特(Jeanne C.Ewert)曾就以“形而上学”还是“反侦探”来命名此类小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这类侦探小说充斥着他者等诸多陌生领域,并且营造出当各领域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时所产生的不安氛围,鉴于此,以“形而上学侦探小说”来描述这些作品要比“反侦探小说”来描述这些作品要好得多。毕竟“反侦探”只表明了它们解构了什么,而没有显示出它们建构了什么。[5]本文亦着眼于这类侦探小说故事背后的形而上学的思想要旨,故而,亦采用“形而上学侦探小说”这一命名。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董旭.形而上学侦探小说中的自我理解与崇高[C]//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第5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