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与文化创伤

¥3.1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9

字      数: 934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心理创伤与文化创伤

本文关注的不是心理创伤本身,而是它对于文化创伤理论的参考价值。这样说意味着:我对心理创伤的处理是选择性的。而且,并非心理创伤的所有方面(比如临床治疗)都与我们的兴趣有关。我将集中关注对于文化创伤的分析具有理论和经验价值的方面。

定义和概念化问题

我们的出发点是弗洛伊德在1888—1898年写的著述,这个时间他和布洛伊尔(Breuer)集中关注心理创伤及其与歇斯底里的关系。弗洛伊德当时的研究是在科学/医学模式中进行的,这个模式对弗洛伊德19世纪90年代的研究非常重要。弗洛伊德把歇斯底里视作具有明确的原因、发展路线、结果以及治疗方法。关于原因,他辨认出了青春期前被动的性经验——特别是父兄或家庭佣人——是歇斯底里的原因。与这种被动性经验相联系的记忆和情感随后长期被压抑到无意识,处于潜伏状态。弗洛伊德把创伤记忆的特征概括为:“一个陌生的身体,这个身体在进入之后很长时间,必须仍然被视作起作用的动因。”有时在青春期过后,伴随适当的突发状况或者事件,与创伤相联系的情感——通常是惊吓——回归了,并转变为器官的征兆,比如四肢瘫痪、视力丧失等。惊吓比物理伤害更为关键。在清楚地回忆和讲述创伤事件之后,征兆就会消失。紊乱的发生源于创伤导致的“应急反应的积累”(an accretion of excitation),它首先被压抑阻断、淤积,然后通过宣泄和词语操作得到释放和解决。这个极为概括的解释也涉及事件、记忆、情感以及认知过程,即将情感纳入文字。

更仔细的解读将会发现,即使在阐释创伤的早期,弗洛伊德也努力走向对于创伤的更为复杂的理解。他指出,儿童的创伤发生于未成年时期,因此更容易有创伤性后果。换言之,如果发生在较晚的成长阶段,发生在另一个语境中,创伤可能不会如此严重。早在1888年,他就怀疑一个事件本身就可以成为歇斯底里症的充足条件。特别严重的心理侵犯也是在特定时刻变成创伤的(着重号为原文所加)。病人生产出来的记忆常常是我们事先不认为对创伤的建构有价值的记忆。这样的限定包含了隐含但又重要的观点:创伤乃是事件和语境的相加。弗洛伊德已经开始走向这样的结论:创伤不是一个事件本身,而是在其所植入的特定语境中成为一个事件;而在之后关于性幻想作为创伤内容的观点中,他甚至暗示创伤可以是一个非事件(a non event),而只是语境,也就是一般的婴儿期的性。更近一些时候,德弗里斯(de Vries,1996)提醒我们,不同文化(比如奉行宿命论宗教传统的文化)中的人,对创伤可能不像西方人那么敏感。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美]尼尔·斯梅尔瑟,陶东风.心理创伤与文化创伤[C]//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第5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