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众“声”平等:论莫言的乡土“三籁”
摘要:“用耳朵阅读”的莫言,诸根互用、听声类形,聆察乡土地籁、人籁、天籁。其中,主调音“地籁”,编织大地的肉身,确定乡土世界野性、神性的基本调式,体现作者虚而待物、与物同体的齐物思维和以声见人的叙事民主。信号音“人籁”折射作者返归童年,通过言说进行自我救赎的初始情怀。标志音猫腔如“天籁”,是无声中国的渊默雷声,激活五四以来被启蒙话语遮蔽的乡野声音。莫言依凭农民的直觉推动与听觉想象,创造性转化庄子大音希声“听之以气”的传统文化基因,耳目内通,内听自在,外观世音,洞见众“声”平等,用声音恢复乡土中国的肉身,唤醒现代人聆听大地的能力,建构东方式的声响生态学。
莫言获诺奖提升了中国文学的自信力,学界日益关注当代文学如何以中国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莫言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本土化的思维方式、感觉系统、象喻世界、民间文化资源、神话原型结构等,呈现神秘灵异、奇幻魔幻的美学特征。他在中国文学传统内部进行叙事变革与创新。庄子齐物逍遥的自由精神、奇异诡谲的寓言体、汪洋恣肆的文风,启发了莫言法无定法、不拘一格的文体创化。莫言与庄子间存在一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系。近年,莫言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叙事传统的关联成为研究热点,但从声音角度研究莫言与庄子关系的成果尚无。
五四白话文运动倡导以平民化的口语声音代替士大夫的书面文言。百年汉语文学也一直在知识分子的书面写作与民族大众的口语声音间寻找平衡点,却落入“书面白话语”或“白话书面语”的尴尬处境。当代汉语写作如何在“字本位”和“音本位”间找到语言的创新路径,是文字驯服声音还是声音主导文字,成为当下学者探讨的问题。[1]近百年来,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后工业文明转型。在高度依赖视觉的“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过度膨胀严重挤压其他感觉方式。因侵略性的声音污染导致的“失聪”成为文化工业时代的一种症候。与之相应,国内学术热点继图像叙事之后,兴起声音研究的浪潮。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用耳朵阅读”的莫言如何创新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庄子大音希声“听之以气”的传统文化基因,通过奇幻的聆听,营构地籁、人籁、天籁合一,众“声”平等、野趣横生的中国乡土音景,用声音恢复乡土中国的肉身,唤醒现代人聆听大地的能力,实现叙事声音的民主与叙事经验的创新,就成为本文思考的起点。
在调动人的想象力方面,听觉比视觉更开放。如何以“听”的方式观察世界,庄子早有精奥论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2]耳止于聆听外物,心限于感知现象,气则空明清虚、涵容万物。“听之以气”,即纯气之守,以气悟道。人须专气凝神,心志专一,收视返听,才能心斋坐忘,玄览悟道。“听之以气”是一种空虚心境,诉诸直觉想象,感悟宇宙之道的“聆察”。
所谓“音景”,与诉诸视觉的“图景”相对,指由“声音”营构的独特“风景”,由耳朵“听”出的场域空间。[3]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音景世界,如佛堂的木鱼、教堂的钟声、村庄的鸡鸣、都市的喇叭等。不同时代围绕一个定位声源,营构共听的声音网络与听觉空间,通过不同的声音纪念碑折射特定的时代语法。如农耕时代的鸡鸣狗吠、晨钟暮鼓,工业时代的蒸汽鸣笛,后工业时代的数字声音,等等。关于宇宙的声音景观,庄子提出“三籁”说。“籁”,原指箫,泛指声音,出自《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4]也就是说,“地籁”是风吹各种窍孔所发出的声音,草木虫鱼等众穴之徒无不是发声者;“人籁”是人吹丝竹管箫发出的声音,譬喻无主观成见的言论;“天籁”则指万物以天合天、自然而然的自鸣。只有摒弃机心我见,见素抱朴、游于大化、顺任自然,才能倾听天地间的大音希声。
相关推荐
-
[1] 《全元散曲》补辑(二)
-
[2] 《全元散曲》补辑(一)
-
[3]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贾平凹、莫言乡土叙事比较
-
[4] 地域生态文化与乡土文学叙事——贾平凹、莫言乡土叙事比较
-
[5] 《檀香刑》:众语喧哗的狂欢化叙事范本
其他推荐
-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7辑
作者:曾大兴 夏汉宁 方丽萍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7辑
-
2
图书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2021
作者:任平 庄友刚 桑明旭
图书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2021
-
3
图书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2018
作者:曹典顺
图书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2018
-
4
图书 哲学中国.第六辑
作者:王中江
图书 哲学中国.第六辑
-
5
图书 哲学中国.第二辑
作者:王中江
图书 哲学中国.第二辑
-
6
图书 中国儒学.第三辑
作者:王中江 李存山
图书 中国儒学.第三辑
-
7
图书 哲学中国.第一辑
作者:王中江
图书 哲学中国.第一辑
-
8
图书 中国儒学.第9辑
作者:王中江 李存山
图书 中国儒学.第9辑
-
9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7
作者:徐勇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7
-
10
图书 中国儒学.第10辑
作者:王中江 李存山
图书 中国儒学.第10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