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哥白尼革命:语言唯心论问题》导论

¥4.5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1

字      数: 1417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导论

一 关于本书

本书是我的《语言与实在——当今关于维特根斯坦的种种看法》(1998年)一书的续篇。全书集中探讨这一论题:我们如何能够在既不接受语言实在论,又不向任何一种语言唯心论示好的情况下,来设想语言与实在的关系?本书据理证明,这恰恰就是维特根斯坦所做的事情。本书还批判地考察当代几位著名哲学家的工作,他们都致力于同一个问题的研究。

二 问题:语言与实在

语言与实在的关系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对此问题最具诱惑力的回应便是:以为语言必定以某种方式奠基于独立于它而存在的实在。毕竟,我们用语言说语言之外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在那儿,无论我们说还是不说它。洛克的经验论便是一例:我们据以思考和指称独立于我们的思想而存在的事物的所有概念,都必定可从这样一个独立的实在那儿得来。至少,我们语言的形态或形式必定以某种方式符合于我们可用它去谈论的实在。这就是说,它必定在其最一般的结构中镜现实在的最一般结构。

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却又十分迷人的思考如下这一抽象哲学问题的方式: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如何关联于我们感知到的并在我们的言说中视为当然的实在呢?这里,我们视语言以某种方式同世界挂起钩来,仿佛语言本身便是对世界的最基本模样的一种描述,这些最基本模样就是实在的基础结构,它们从根底上支撑着我们的各种言说与推理形式。正是世界的这些最基本模样才最终为这些言说与推理形式辩护。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正因为过去是实在的,我们才有了过去时态,从而才可以谈论和指称过去的事物和事件。正因为有一个由不依赖于我们的知觉而持续存在的对象构成的物理实在,我们才可以谈论树木、河流、岩石和山脉。正因为存在着我们周遭世界中的大量再现和重复,存在着我们知觉到的事物之间的客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我们才得以对事物进行分类、给事物命名、形成概念。正因为自然是齐一的,我们才可以做归纳预测和推理。”

哲学中为人熟知的实在论就来源于如上的思考方式——这里称之为“语言实在论”,因为它是关于语言的本性、关于言说和思想、判断和理解的可能性的实在论。这么一来,实在论便自视为一座大坝,在最深的概念层次上拦住怀疑论的汹涌浪潮。我据理论证,正是在这一层次上,语言与实在相互接触、建立关联。然而,这是如何做到的?这便是问题之所在。它们是以实在论者认为的那种方式做到这一点的吗?

休谟找准了这种实在论的软肋:对归纳的辩护无法摆脱循环。他说道:“所有得自经验的结论”都基于“未来将与过去相一致的假定”。他接着说,这种假定却只能从归纳推理那里寻求支持。因此,要为这样的归纳推理进行辩护只会陷入循环。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所有的归纳推理都得不到真正的辩护。就仿佛一架梯子的横档都安装牢固了,可梯子本身却没有摆放在牢靠的地面上。休谟这才感觉到必须抛弃他本会坚持的实在论,并决定另辟蹊径:尽管无法为心灵在我们所有依据经验的推理中所采取的这个步骤做辩护,但我们却可以对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一生都在做的那些归纳推理给出某种解释。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推理呢?休谟将自己的答案描画为对归纳问题的“怀疑论解决”,亦即,“所有依据经验的推理都是习惯的结果”。他对物理对象的存在问题也提出了类似的“怀疑论解决”:要证明物理对象的存在是徒劳的;不过,若我们追问是什么促使我们相信物质事物存在,我们就会发现,促使我们相信它们存在的是“想象”——心灵的一种自然倾向。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英)伊尔哈姆·迪尔曼,李国山,沈学甫.维特根斯坦的哥白尼革命:语言唯心论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