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与发展逻辑

¥3.6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978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与发展逻辑

摘要:20世纪90年代,“211工程”拉开了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序幕。此后,“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陆续出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标志性政策,上升为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独特的发展背景,其政策选择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现实的考虑。在历史维度上,从苏化、西化到中国化,逐步突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念,需要将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现实维度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更加紧迫的位置,需要将国家使命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逻辑上,教学与科研、精英与普及、均衡与重点、分类与分层等变量关系推动政策新规则的形构与变迁,需要在矛盾关系中将整体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源自中国的概念[1],这一概念在诞生之初即有国际比较与追赶的意识[2]。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以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目标,由“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计划构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系列政策,实现了从概念目标到政策行动的转变。由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没有现成可以照搬或依循的范本,对于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和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正如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所指出的:“每一个国家都认为需要世界一流大学。问题在于,尽管人人都在使用这个概念,没人知道世界一流大学是什么,也没人知道如何建设一所世界一流大学。”[3]

公共政策的选择与制定是基于历史的路径与现实状况,需要“关注宏观背景和关于制度与过程的混合性效果的假设,而不是仅仅考察在一个特定时间的一种制度或者过程”[4]。为此,重新审视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决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在独特性中寻找发展逻辑,能够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启发。

一 历史渊源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宋懿琛.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与发展逻辑[C]//张锦华.财经高教研究.第十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