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诠”辨

¥4.6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1

字      数: 1580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阐”“诠”辨

《公共阐释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发表后,引起各方关注。作为纲要性论述,仅能对核心要义作集中表达,其内涵及意旨尚待阐扬。由本文始,以《论纲》中所涉概念为主干,就相关问题依次展开讨论。

20世纪中叶以来,所谓“阐释”或“诠释”,已成为西方哲学、文学、历史学及其他诸多学科之核心话题,对阐释的研究早已独立成学,发展为当代学术之基础性学科。特别是经由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保罗·利科等人的精心研究和深入阐述,阐释学确已成为几乎无处不议、无处不用之“显学”。20世纪80年代后,经由中国学者奋力开拓,西方阐释学的译介与研究也已广泛传播,同样成为中国学术界各方介入甚深乃至难以绕开的核心话题。毫无疑问,这是重要的学术进步,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没有这个过程,我们无法以现代眼光认知和检视中国传统阐释学理论,也因此无法建立我们自己即当代中国的阐释学。但是,仅有西方研究是不够的。由于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异,以西方理论和话语为中心,研究和建立本民族的阐释理论,无异沙上建塔。中国阐释学何以构建,起点与路径在哪里,方向与目标是什么,功能与价值如何实现,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迫切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话语为主干,以古典阐释学为资源,以当代西方阐释学为借鉴,假以对照、选择、确义,由概念起,而范畴、而命题、而图式,以至体系,最终实现传统阐释学观点、学说之现代转义,建立彰显中国概念、中国思维、中国理论的当代中国阐释学。

无论何种阐释,包括阐释对象和阐释本身,其根本载体和方式,均为语言或言语。对象为文本,自不待言,文本由文字而成,阐释由语或言而实现;对象为事物,一旦作为阐释之目标,首先要予对象以语或言表述之,再以语言解之、释之,然后完成阐释。无言无语,非阐释也。汉语言文字起源之初,勠力于象形。一字一词皆为整体图形,形即义,义即形,视之读之,其形其义共时共在于此。尤以公众共见之象为标志而明义,非隔、非臆、非折转,其公共性、共同性大开。此造字之法,从根本上影响汉语言民族之思维方式,使其呈现出重直观、重开放、重共享之特点。《论纲》谓阐释之公共性,乃阐释的本质特征,此为重要根据之一。

理解并承认阐释的公共性,是构建当代中国阐释学的重要起点。此其公共性,并非人之主观意愿所决定,而是阐释生成及存在之基本要素。阐释的公共性,由阐释主体及其间性而定位;由阐释之目的和标准而使然;由阐释行为的实际展开及衍生过程而主导。阐释之所以为阐释,就是因为它是公共的。任何放弃公共性的言说,不可谓阐释,最多可称私人理解,或未及实现的阐释。汉字“阐”(“闡”)及“诠”(“詮”)清晰蕴含此义。研究及立论于阐释之学,应重“阐”及“诠”之训诂。由此,我们从考据入手,追溯单音词“阐”与“诠”之本义及引申,汲取“阐”与“诠”之优长,坚持以“诠”为根据,以“阐”为目的,创建当代中国阐释学基本原理。兹论如下。

一 “阐”“诠”义考

《说文解字》为历代所尊奉,许慎对“阐”和“诠”,以及诸多与此联属之字,都有精到的说明和解注。我们先辨“阐(闡)”。

《说文·门部》:

阐,开也。从门(門),单声。《易》曰:“阐幽。”

此为原文。兹遵许说,从义、从形、从声,依次展开讨论。

先说本义。“阐”为“开(開)”。“开”为何意?《说文·门部》:“开,张也。”“张”为何意?段玉裁注:“张者,施弓弦也。门之开如弓之张。”[1]许氏更直接的表达是:“,古文。”段氏注:“一者,象门闭。从者,象手开门。””,为会意字,在小篆中为两扇门中加上两条门闩,插上门闩为闭,拉开门闩为开。到楷书中门闩讹变为“才”,而“才”与“闭”毫无关系。(参见左民安《细说汉字》,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2]这就是说,作为会意字的“开(開)”,是双手对举打开门闩,意在开门。《史记·赵世家》:“主父开之。”司马贞《索隐》:“开,谓开门而纳之。”[3]由此可以确证,从许氏说,“阐”的本义为开,且为“开门”之“开”。《说文》中与“阐”同为“开”义者,还有“闿(闓)”“(閜)”“辟(闢)”“)”。其中,《说文·门部》:“闿,开也。”段氏注:“本义为开门。”[4]《说文·门部》:“,大开也。”“辟”又谓“开”,且为“多开”。许氏云:“《虞书》曰:辟四门。”即《尚书·尧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此处所谓“辟”不仅是开一门,且要开四门。孔传认为“辟四门”是要“开辟四方之门未开者,广致众贤”,“广视听于四方,使天下无雍塞”。[5]《汉书·梅福传》亦云:“博览兼听,谋及疏贱,令深者不隐,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6]至于“”,《说文·门部》:“,辟门也。”更有意味的是,《说文》注明,“辟(闢)”的古形“”,同样是双手上举,意欲开门,更形象也更直观地表达了“开”之本义为洞开,为吸纳,为通达,为彰明。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江.“阐”“诠”辨[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公共阐释对话集.1卷 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