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整合

¥2.9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1032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转型与整合

摘要: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近年成为一个重要学术话题,这背后是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的“转型”,以及对此“转型”的“整合”努力。对儒与马均有深入研究的贺麟的思想经验,可以带来相关启示。在其学术前期,贺麟以唯心论对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作出构设,这捍卫了儒家的道德本体,却具有非实践性的弊病。在其学术后期,基于对此弊病的洞悉,贺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习,寻找到了以思想谱系学呈现儒、马之间的思想脉络,并以唯物史观重估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的方案。这为儒、马对话提供了方法论的可能。在这背后,是一种学术精神由唯心转向唯物、由书斋转向现实、由关注社会上层转向关注社会群众的改进。

引论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

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实质上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术研究作出了方向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此之中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组成。因此,在当今中国学界,让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对话已成为一个重点话题。对这一话题,一种可取的解读是,儒家代表了传统中国的社会逻辑,而马克思主义则代表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逻辑,为了谋划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社会文化,让儒、马进行对话都是势在必行的。

这一对话沟通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可行路径。对此,最近三十年来中国学人已作了长足的、有启发的工作。许多严肃且通达的学者如张岱年、朱伯崑、方克立等先生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古代中国两千年的意识形态,是尚未摆脱对于自然之依赖的封建观念形态,它与科学思想体系主导的新中国有着不可弥补的时代差异,它未来不可能在中国占有统治地位,并且它必须具有符合时代需求的“生命力”和“创新”,才能对当下与未来的中国社会产生正面效用。[1]与这一派学者的思想立场相近,第二派学者试图挖掘出儒、马间可以会通的地方,比如汤一介就认为儒、马之间有着四个契合处,即重实践、取理想主义态度、从社会关系定义“人”以及儒的讲求“和谐”可以调节马的注重“斗争”。[2]近年来还有李翔海从终极关怀、张铁军从信仰结构、何中华从民族性维度等方面论证儒、马间的共通处。[3]与这一派的挖掘儒、马之可会通处的做法类似,以郭齐勇为代表的第三派学者,主张以儒家的进取、仁爱、爱国、民本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的现代化,确立一个儒家式的主体或灵魂。[4]最后,与这三派的意见相反,还有“大陆新儒家”一派,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家在思想立场上势不两立,因此他们主张恢复儒家思想之“正统地位”,亦即恢复儒家思想之政治地位。[5]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林慧川.转型与整合[C]//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新时代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探索:全国哲学博士后论坛(2022)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