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的山林川泽管理思想与制度

¥6.9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0

字      数: 1984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早熟的山林川泽管理思想与制度

中国古代国家环境治理,创制于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名义上仍属于周朝的春秋、战国时期。传世和出土文献显示,先秦时代已经形成了相当系统的环境治理特别是水土治理和山泽资源管理、保护制度。需要说明的是,本节所据先秦文献,有些自古即难以准确断定其撰者和时代,在传承过程中曾经不断修订、删改和增补,其中甚或有伪作,因而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可能会下延到西汉时期,但大抵均属纪元之前史事。

先秦诸子已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环境资源保护的言论,一些思想认识已经达到相当高明的水平,而国家礼、法对山林川泽资源利用和保护也作了许多规定,甚至建立了相应的职官体系。在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古代中国表现出了相当显著的早熟性和先进性,这让我们感到自豪。相关问题,科技史、农林史、水利史等领域学者早就做过诸多探讨。[1]随着环境史和生态文明研究持续升温,研究探讨更加热烈,论著迭出。只是,我们在高度肯定先秦自然观念、生态思想、水土整治和资源保护的历史成就及其文化价值的同时,还需尽量回到那个时代的特殊历史情境,综合自然、经济、社会诸多因素进行系统考察,具体揭示早熟的思想和制度之所以产生的“现实基础”并客观评判其实施效果,避免悬空式的简单颂扬。

与同一时代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相比,两千多年前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早熟性和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早熟性、先进性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历史困惑:先秦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和改造的能力有限,而资源耗减和生态破坏的程度远不如后代严重,那时就已经形成了相当系统的保护思想和管理制度;秦汉以后,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农耕区域持续开拓,人口—资源关系渐趋紧张,环境危机和生态压力随之不断增加——从黄河中下游开始,而后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更多的地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河湖淤废、水系紊乱、旱涝灾害、物种减少……各种环境问题纷沓而至,然而后世国家和社会并不比先秦时代更重视环境资源保护,而是保护意识渐渐淡薄,管控机制不断松弛。先后对比、反差显著。个中原因何在?难道果真像有些“慕古者”所感慨的那样,是人心不古、德行渐亏,生态智慧逐渐退化了吗?!

带着这个巨大历史疑问,我们特别想要弄清楚:先秦时代那些优秀的山林川泽资源管理保护思想观念之所以产生的社会基础究竟是什么?国家制定许多相关礼制、法令和政策的真正意图何在?实施程度、实际效果及其后世影响究竟如何?

一 经济转型期的资源忧患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决定思想意识。要想认识先秦环境治理的思想和制度,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境,了解国计民生与环境资源关系变化的情势。

先秦山林川泽保护思想与制度,是当时黄河中下游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伴生物。李根蟠指出:先秦时代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思想的理论依据,是古代农学中关于正确处理天、地、人关系的“三才”理论。[2]需要指出的是,古之所谓“农”,在不同语境之下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故农史学家有大、小农业之分。一般情况下,论者并不特意进行区别,农家经营的所有项目包括作为生计补充的采集、渔猎都被视为农业或农事的组成部分。[3]然而从社会经济变迁历史进程来看,采集、渔猎与种植、牧养乃是前后演替的不同经济类型或生计体系,农业时代的采集、渔猎只是前代经济的孑遗。就本题而言,对两者进行区分是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揭示先秦社会重视环境资源保护的背景和意义,避免发生严重认识偏差。

中国古代山林川泽自然资源管理保护的思想、礼制和法令,主要是周秦之际的创制。古史偶尔提到更早时代的君王德行和国家禁令,大多是后人想象性的追述[4];后世文献所见,大抵只是对先秦思想、制度的复述和注释,缺少系统性的创新。当我们研读那些被当作环境保护史资料而不断引述的文字,立即就会产生一种直觉:不论是当时人说当时事,还是后代人追述前代事,话锋都主要指向樵采和渔猎!采猎资源匮乏而国计民生不足是人们忧思的主要问题,而国家制定和实施相关的礼法、制度则主要是为了保障“山泽之征”。这意味着,就其动机和目的而言,早期国家的山林川泽管理和自然资源保护并不等同于当今的森林、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更非针对诸如气候变化、水土流失、地力衰竭、河流决溢之类的生态问题——这些都是汉代以后才逐渐凸显出来的。只是,采猎资源渐趋匮乏何以成为一个时代性的忧患,乃至促使早期国家高度重视山林川泽管控?若想做出合理解释,就需要运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5]分析方法,对那个时代的经济转型、社会变革和人与自然关系变化作一番特别说明。黄河中下游是秦汉及其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也是山林川泽自然资源保护体系最早诞生之地,因而观察、分析亦应以那个区域作为重点。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夏春涛.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全二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