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实践的当代启示

¥1.61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0

字      数: 456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二 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实践的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实践究竟可以为今天提供哪些有益借鉴?我们最主要最直接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秦灭六国,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确立中央集权制,为后世所承袭,形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权力格局。如前所述,中央集权制与君主专制制度既有关联,也有区别:前者是一种行政体制,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后者属于政体,体现君臣、君民关系。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中央集权等同于“专制”。平心而论,中央集权制顺应国情,行之有效,突出体现为中央有权威,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能力强,从而为推动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体、政体随之改变,传统的中央集权制被赋予新形态新内涵:党是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四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合为一体的;民主集中制构成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制度,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新中国制度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和突出优势,其精髓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邓小平在1989年9月就此强调说:“前一段我提出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陈云同志讲,各路诸侯太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各自为政。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中央的话不听,国务院的话不听,这不行。特别是有困难的时候,没有中央、国务院这个权威,不可能解决问题。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不能否定权威,该集中的要集中,否则至少要耽误时间。”[1]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正确党史观的核心结论。行百里者半九十,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异常繁重艰巨,外部势力对我国的遏制打压近乎歇斯底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我们仍须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当务之急是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二)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夏春涛.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全二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