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史易文《“主义”的概念史:意识形态话语的现代化(1895—1925年)》

¥0.8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12

字      数: 453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评史易文《“主义”的概念史:意识形态话语的现代化(1895—1925年)》

概念史(Begriffsgeschichte)研究发轫于德国,是一种基于普遍观念的历史叙述方式。在经历了20世纪下半叶的蔚然发展后,概念史研究正面临着一次全新的“东亚转向”,其中一个重要面向是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东亚概念史研究的兴起。学界开始将研究视域转向以中、日、韩三国为核心的近代东亚世界。《“主义”的概念史:意识形态话语的现代化(1895—1925年)》(以下简称《“主义”的概念史》)一书勾勒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主义”时代(age of isms)的图景。作者史易文(Ivo Spira)系挪威奥斯陆大学博士毕业,此书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出版。

作为一个拥有古老文明和文化霸权的帝国,中国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改塑?“主义”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主义”的概念史》一书对汉语语境中“主义”的概念史做了细致爬梳,包含语言、修辞、概念等诸多方面,在近代思想转型的历史背景下(1895—1925年),作者试图阐释主义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理解概念发展和社会进程之间的内在张力。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闵心蕙.评史易文《“主义”的概念史:意识形态话语的现代化(1895—1925年)》[C]//刘新成.全球史评论.第1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