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处置何以形塑虚置的权力容器

¥3.9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6

字      数: 1037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风险处置何以形塑虚置的权力容器[1]

内容提要:中国城市社区在过去30年走过了单位社区建设、赋能与平衡的道路,社区自主治理权也不断变迁。随着时代需求,社区被视为“虚置”的权力容器处置下放的常规治理议题、福利惠民议题、权利纠纷裁断议题与多来源涌入的风险治理议题,构建承接条线任务路径和风险处置水平。自90年代以来社区从屈居被动到逐渐主动“补位”并借由政绩竞争、社会组织功能性嵌入、局域小数据赋权辐辏形塑基层社区这一“权力容器”,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共轭权力”。近年来提升城市基层治理韧性须基于此原理,厘清社区进退各场域政策议题“借力”过程中形成虚高与回弹“虚实”模态,检视随风险韧性规划新一轮技术、人力、组织资源向特定政策域定向投放后社区真实的风险治权基线,才能透视权能不足幻象,把握城市社区优化重塑基层治理秩序依据。

一 城市社区研究路径、方向简述

城市社区凝聚了中国基层社会体制60多年来政权建设、制度变革的集体结晶。自从民政部1991年提出社区建设观念以来,对社区自治、管理、营造的种种设想逐渐落实,高层政策推动如《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等中央与部委文件出台,加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城乡社区工作对“要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的城市健康管理理念,增强社会治理总体效能”的指示[2],将社区作为矛盾化解、重塑城乡基层秩序的社会单元的治理版图日益清晰完善。学术界对城市社区的持续热情关注也激发了大量成果。其基本权力机构、机制建设分析模式日趋成熟,无论结构—制度分析路径(社区建设演变、街区权力变迁、基层制度变革),还是结构—制度功能分析社区建设的体制、功能与性质都提供了上至宏观国家政权体系建设下至多元、平等、赋权跟价值、理念框架微调的机制体制分析。[3]

就优化基层治理体制角度看,从精简权力、破解碎片化、调适治理层级等,产生了不少推动基层治理的创制和实验并成为案例研究源。[4]作为国家代理人和自治承载权力末端,治理科层化反超推动了对社区治权如何履行公民自治承诺的关注。有学者提出社区选择性应对和共谋策略[5][6],全能管家式包揽扩权[7],新权力秩序之多元扁平化均权等景象[8][9];不无矛盾的是,国家应急治理体制优化整合、大部制改革后外溢效应引发诸多观察如社区权力内卷化[10]、碎片化破解不力[11]、减负悖论[12][13];加之疫情冲击以来城市社区优势痼疾尽显、治理成效可圈可点但暴露粗放治理[14][15]、基层负担重[16]、减负反内卷启发深思社区治权和数字政府理想差距。[17]疫情后强管控惯性延续[18][19],却也显示行政化和权力特定阈值之必需,毕竟城市社区优化治理仍是国家风险治理体系快速升级锐意前锋,行政化也可依现实需要扩充实权而非盲目依从价值精简。[20]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谭牧.风险处置何以形塑虚置的权力容器10438814[C]//徐勇.中国农村研究.2024年卷.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