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镜像中的中国的复兴

¥1.54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3-04

字      数: 1062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全球化镜像中的中国的复兴

摘要 过去10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现象。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复兴,心情复杂,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判断。文章认为应该以全球化为背景来认识中国的复兴。它既是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正常现象,也对全球化的推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应该尽量避免冷战思维、国家利益和道德优越感等因素的干扰,客观地对待中国复兴这个正常事件。

关键词 中国复兴 全球化 正常事件 正常心态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已经过去了。德国《明镜》杂志将这个10年总结为“失去的十年”。[1]包括“9·11”事件、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暖以及各类冲突在内的诸多事件表明,西方的自由民主、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了全面挑战。中国的崛起也是众多挑战之一。而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The Global Language Monitor)统计显示,“中国崛起为经济超级大国”是2000年以来阅读量最大的新闻,中国的发展是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最受瞩目的全球现象。[2]10年前的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前途充满疑虑,现在的国际社会对于这个已经崛起的大国心情复杂却充满期待。

应该把中国的复兴放在全球化这个宏大历史进程中加以考虑,尤其是把中国的复兴与近代史上各个大国的崛起加以比较的时候,更有这样做的必要。全球化无论作为历史背景还是作为国家兴衰的推动力都是将中国的复兴与近代西方大国的崛起区别开来的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还从没有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像中国这样崛起在一个相互联系异常紧密的世界,全球规则和机构覆盖了国际联系的每个角落”。[3]中国的复兴既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全球化推进的重要力量之一,而全球化则是约束和规范中国行为的基本历史背景。

一 争论中的中国复兴

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印象最初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传教士和游客的早期记述;二是近代以来西方媒体的报道。由于这两类描绘者的出发点不同,所处的历史阶段各异,因此,在西方的想象中,始终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人民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团结、道德高尚纯朴的美好的乌托邦式的中国,另一个是饥荒动乱、暴政恐怖、堕落邪恶的中国。”[4]冷战的开始,媒体报道更具有单向性,中国的形象也日益被政治化,中国不仅被描绘成内部独裁的国家,也被刻画为西方自由世界的敌人。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杨雪冬.全球化镜像中的中国的复兴[M]//杨光斌.比较政治评论.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