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歌德现象” 格律恩与恩格斯

¥2.2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3-04

字      数: 1902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如何看待“歌德现象”:格律恩与恩格斯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撰写的众多著述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对德国“国民性”的讨论。而在这些讨论中,他们并没有限于历史现象罗列、现实细节铺陈和“就事论事”地议论,更多的情形是撷取“典型”进行剖析,这其中尤以对黑格尔和歌德身上所显现的现代德国精神特质和民众心理的分析最多、最集中,也最为深刻。关于他们对黑格尔的论述,学界谈论得已经很多了;但有关他们分析歌德的文献、文本,梳理得却非常不够。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是相当重视对歌德的研究的,在其著述中,论及歌德及其作品和思想影响的竟有140余篇(部),就数量而言要远远超过黑格尔了,由此可见歌德及其现象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

进一步的深究,我们还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对歌德及其现象的分析往往是通过对同时代人的不同看法的评论来进行的。这确实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即我们可以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区分出面对同一精神现象和理论事件不同论者各自的关注重点、评价原则、论证思路和逻辑,有的关乎事实甄别,有的涉及观点分歧,经过对比,可以体悟和理解他们各自的分析在客观性、复杂性、深刻性等方面的差别,进而总结理论思维的功过得失。《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表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之一,而在作为其第二卷重要“补充”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1]中,恩格斯就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卡尔·格律恩所撰写的《从人的观点看歌德》的评论,来集中剖析“歌德现象”的。这里我们对这两个文本作出详尽而深入地解读。

一 德国现实探究中的“人学”转向

无论是恩格斯还是格律恩,他们探讨“歌德现象”,实际是其研究现代德国社会复杂状况的一个切入点。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从此处“切入”呢?这有一个探索过程。我们先来看格律恩的情况。

格律恩曾经撰写过《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一书,以回顾历史的方式来透视时代的状况及其发展,但受议题所限,在那里他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谈论别的国家的情况,即便如此还把他“弄得疲惫不堪”。而当他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祖国,投向被马克思、恩格斯视为始终处于“停滞”状态的德国社会现实时,该从何处着手呢?颇费思量。

格律恩意识到,如果“对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疏于了解”[2]是不能深刻认识现实的,只能使人产生“绝望”。现实的复杂性,往往会使认识者有“埋没于过分琐屑和杂乱无章之中的危险”。[3]于是,自认为具有“属于我们灵魂的那种人的使命的崇高感情”、为了这一点觉得自己“就是入地狱也在所不惜”[4]的格律恩决定采取特有的处理方式:撇开被当时人们过度渲染的那些所谓“黑夜和黑夜里的可怕的事情”[5],诸如危及社会治安和和谐生活的谋杀、通奸、盗窃、卖淫、放荡以及由傲慢而产生的恶习等社会表象,都不应纳入考虑的范围,甚至他认为,“谁想借助法律来建立一个必须长久存在的新秩序”的努力,也只是徒劳和虚妄,“应该被诅咒”[6]。相反,他觉得,更应该看重的是“人”的培育、塑造以及与此有关出现的精神现象。过去他就对此有过考虑,有一段时间在思考德国现实时,他曾想过以费尔巴哈为切入点,“一度向费尔巴哈的‘人’问过问题”[7],他还打算“嗅一下唯心主义”[8]。现在当格律恩又徘徊于“理论的边缘”的时候,尽管他自谓“背上就象有好多股冰水在奔流,使其浑身上下毛骨悚然”[9],但是,他最终决定把现代德国最伟大的精神创造——歌德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进行透视。他认为这种选择能突出“人”的价值和意义,“使自我意识摆脱困境”,进而“完全战胜了一切”:借此他就能真正地认识现实了。——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说:“整个说来,他的思路就是如此(Take it all in all)”[10]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格律恩还是相当谨慎的。因为现实的综合性表明,任何想从单一角度、单一方面、单一思路乃至单一学科出发的观察都有可能是失准的和无效的,格律恩自然明了这一点。因此,他在着重讨论歌德之前,作为铺垫,也涉略了自然科学成就、经济发展状况、历史事件和理论形态的演变等诸多问题,与此相应,他还检讨了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和哲学等学科介入现实研究的优劣。当然,格律恩认为,从实质上看,除了“从人的观点”立论外,这些方面都是“次要”的,而且必须用“人”将它们统摄起来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恩格斯认为,正是这种态度和方式,使他对这些“次要”方面相当有限的考察以及生发的见解,漏洞和错误迭现。

1.首先看自然科学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聂锦芳.如何看待“歌德现象”:格律恩与恩格斯[C]//谢地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2辑·20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