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出没的激进批判与解放允诺

¥1.1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3-04

字      数: 939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幽灵出没的激进批判与解放允诺

马克思主义何去何从?这是德里达20世纪90年代初在作题为“马克思的幽灵”报告时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然而在此之前,德里达数十年间对马克思基本上保持沉默,对解构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不愿多置一辞[1]。这在20世纪中后期的法国理论语境与政治背景中显得尤为唐突,颇为令人费解。或弹或赞,当时的法国思想家无不鲜明地表明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而德里达却顶着巨大压力,既不加入法共,也不谈马克思,甚至不谈政治,只搞文本解构。其心可鉴乎?其意可辨乎?其实,在斯大林主义日益暴露出其极权主义面貌之后,“马克思主义何去何从?”对德氏而言早就不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对于那些像他一样反对苏联体制与共产国际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早在50年代就已露端倪,因为他们的异议既不是出于保守或反动的动机,也不是基于温和的右翼思想或共和主义立场,而恰恰是要更好地坚持马克思原则。在他们心目中,马克思主义的某种终结早就开始了。德里达的困境在于,他既不同意阿尔都塞式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愿意自己对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任何善意批判被右派当作攻击左派的炮弹。于是只能沉默。但不幸的是,这种沉默成为人们批评解构的一个口实,似乎解构只是沉湎于文本解构,而对现实政治却冷漠得惊人。德里达在世人眼里几乎成了一个专门搞点花里胡哨后现代玩意的时髦人物。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整个东方共产主义阵营突然分崩离析之后,德氏才来谈马克思,才把解构用于马克思的文本。在他看来,此时才是可以从容谈论马克思而不必担心授人以柄的时机。这一谈,就谈出了一本《马克思的幽灵》(以下简称《幽灵书》)。人们期待已久的“事件”发生了:“解构终于同马克思主义相遇了”Contemporary Politics, Volume10,Number2,June2004,p.127.

'>[2],并且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天地:马克思幽灵学(spectrology)。

这一百多年以来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何其多也。马克思文本中幽灵比比皆是:《共产党宣言》以共产主义幽灵开篇;《德意志意识形态》批施蒂纳被幽灵附体;《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批1848年的法国革命者被死人梦魇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能在幽灵出没之所苟且于一种下降路线的革命;《资本论》批商品拜物教,说是木桌因为受到交换价值的幽灵附体而自动起舞。这一切有关幽灵的论述历历在目。但可惜没有一个人能像德里达那样使之成为一个专门论题,形成一个问题域。德氏文本解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德氏之所以能抓出幽灵学,并不完全是文本功夫,更是他对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史进行深切反思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苏联的悖谬式实践逼出了马克思的幽灵学。因为他从苏联经验中发现,完全在场是不可能的,通体剔透也是不可能的,这在政治上意味着弥赛亚的允诺只能是没有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历史永远是开放的。德里达的过人之处其实不仅仅在于他一眼发现了别人所未发现的马克思幽灵学。那些在场又不在场的说法其实早已包含在现象学原则之中,尤其是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念之中。德氏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够从马克思文本中发现一个意象来把对马克思的批判具象化,并由此开辟一个新的论题域。他所发现的这个意象就是幽灵[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金林.幽灵出没的激进批判与解放允诺[C]//谢地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2辑·20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