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帝国主义论”: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

¥3.68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6

字      数: 2107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列宁“帝国主义论”: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

自1917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出版以来,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在近100年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历史理论和政治文化现象,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思想界广泛而激烈的争论。[1]引发经久不息的争论主要聚焦于三个问题:一是,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历史转型中产生的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群里,列宁帝国主义论是否具有独特的理论原创性特质?二是,基于建构原则和历史发展逻辑,列宁帝国主义论在学理意义和实践层面是否具有思想价值的正当性和历史贡献力?三是,基于辩证视角和当代反思维度,列宁帝国主义论是否存在重大理论漏洞和时代局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列宁帝国主义论与20世纪世界历史变革与演进(尤其是世界社会主义和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存在重大密切关联,有关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争论已不再属于纯学理层面的争论。同时,鉴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社会变革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社会变迁和时代性选择的历史背景下,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科学品质、历史意义、实践价值和时代发展等领域的争论更加引人关注。

在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进行评价时,西方理论界制造了一种理论模式,即“霍布森—列宁理论”,或者“列宁—霍布森理论”。[2]甚至有人认为,列宁“对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贡献不大,或者说没有贡献。他的理论内容是微不足道的,且来源于希法亭、布哈林和霍布森”。[3]与此相照应,国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理论界过分夸大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独创性。[4]这些评价的实质在于,认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只是对同时代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的简单梳理和归纳,进而在资本主义理论研究、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群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否定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独特的原创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在对19世纪末资本主义历史特征及其本质进行考量时,同时期的古典帝国主义经典作家均从各自的理解中进行了论证分析。这些研究的主要理论路径和成果表现为:一是霍布森的分析模式,即以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共时性”理论为研究的切入点。[5]二是希法亭的解释框架,即以“金融资本”为研究的假设前提。[6]三是罗莎·卢森堡的理解向度,即以“资本积累”为研究路径。[7]四是考茨基的分析逻辑,即以“工业资本”和“国际分工”为研究着力点,[8]等等。应当说,列宁帝国主义论与古典帝国主义理论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在辩证借鉴霍布森“帝国主义理论”、希法亭“金融资本”理论、卢森堡“资本积累”思想以及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应该说,在列宁帝国主义论诞生之前或期间,其他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存在着几个致命的问题,使其在解构帝国主义过程中陷入了理论困境,并带有时代局限性。

一是研究视野的局限。霍布森的《帝国主义》一书尽管注意并努力寻求在历史和实证方面获得理论支持,但是理论研究的视野最终限制了其理论的深度和高度。该理论主要依据的事实是英国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拓展,或者以英国为主要考察对象来建构帝国主义理论体系。而希法亭帝国主义理论主要依据的是德国材料,这既不符合当时英国和后来美国的情况,也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国际社会资本主义变迁的事实,在理论外延和理论内核之间产生了逻辑和结构的双重矛盾。实际上,当时国际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是在众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并蔓延到全球殖民地国家体系中,很显然,这些理论家缺乏更加宽广的历史视野,难以全面审视帝国主义的基本征象。

二是理论基轴的缺陷。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9]以此而论,帝国主义既是一个多元性存在的立体社会结构,又是以经济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为主导的社会存在。这是研究和解构帝国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轴。遗憾的是,这些古典帝国主义作家并没有建立起与此相应的分析逻辑。他们只是提供了各自相互隔离、独立的文化单位或者经济元素(例如生产过剩、资本积累、金融资本、资本输出等),没有形成合理而科学的理论结构。应当说,这是古典帝国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缺陷之一。

三是理论的诸多“盲点”。即使在各自的理论单元中,古典帝国主义也存在许多理论问题。例如,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主义”理论局限在于,用“金融资本”涵盖资本的现代形态。在现代资本的社会动员上,夸大了银行的作用,否定了交易所的作用。在现代资本的内部构成上,拔高了借贷资本的地位,贬低了股份资本的地位,甚至把股份资本、股息和股票归结为借贷资本、利息和债券。在现代资本的主导形式上,认为只有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才是“资本一般”的现实存在形态,否定了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的形式和资本的职能形式等。[10]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家将帝国主义定义为一种政策或者政治。这既不符合帝国主义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也漏失了帝国主义在经济和文化意义的价值存在。而考茨基在金融资本联合的基础上,实现所谓和平的“超帝国主义”设想,更是不符合日后国际社会的发展实际,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日益激烈的贸易战和货币战等都证明了该理论难以实现逻辑的自洽。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姜安.列宁“帝国主义论”: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C]//房宁,陈海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第4辑,201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