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思维

¥1.61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4-12

字      数: 1127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节 经验思维

经验思维运用的“材料”是抽象的概念或某种主观意象或想法。经验思维在运用这种思维材料的方法上与科学思维完全不同。经验思维只注重概念的形式关系。在这种思维状态下,概念形式一旦形成就要求有自己的内容,它不管“内容”是不是属于自己,只要能填满概念形式的空壳,它就照单全收。这时,我们就会看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被破坏了,但表面上它却有一个与它相称的“内容”。这一过程得到思维主体的确认。我们会看到,经验思维的前提是将概念形式与内容混同。因此,经验思维经常会表现出误认的特征。这时,人的思维活动只有不断地冲破形式的束缚,创造出新的形式(新的概念)才能冲破误认的迷局。有时,思维活动寄身于旧的形式之中,赋予旧形式以新内容,有时直接创造新的概念表达自身。一方面,形式在思维中存在着一种寻找内容的运动;另一方面,思维活动也在不断地寻找合适的形式,这两种相反的运动,形成了语言形式与内容的悖反。从形式方面,我们得到经验的支持,但却是以内容的误认为前提;从科学思维方面,我们却要不断寻找新形式,而新形式却得不到经验的支持。于是主体经常在思维中形成一种妥协,那就是用“旧瓶装新酒”,旧形式往往成为表达新内容的主要形式。这时概念“形式”的意义就不再是单一的“所指”了,而是变成了多义的能指。理解语言也不能单从字面来理解,而是要在多重的能指意义中选择确认。

思维活动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当形式无法包容“意义”的不断膨胀时,它就将“意义”出卖给其他形式。这时两种形式之间就有了转喻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思维活动有一种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皮亚杰认为,“野蛮人的思维”在文明人之中也永远存在,只是构成科学思维的低一级水平,像是在运算意义上的“群集”。

主体在经验思维活动中,起着调节作用。当思维活动需要形式时,主体为它寻找一个形式;当形式无法再承受意义的膨胀时,它就寻找转喻的形式或者干脆创造一种新概念。转喻的形式是由经验自我来完成的,而新形式则是理性自我来完成的。皮亚杰看到转喻形式越来越不足以满足思维活动的需要,新创造的形式越来越成为一种必需的形式。经验思维的主体作用也越来越让位于科学思维的主体(无意识主体)的作用。

贫乏的“经验”

本雅明[1]说过,在现代社会“经验”越来越远离我们。他的意思是指: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体系使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者的劳动形式越来越“单调”,只能承担一件产品某个工序的生产责任,这与手工劳动的性质完全不同。手工劳动不仅需要对某个“单一产品”原材料有全面了解,而且还要对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进行全程掌握。手工劳动经历的劳动体验更全面和丰富。与手工劳动的劳动“经验”相比,工业劳动的“经验”则越来越贫乏,越来越破碎。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一趋势导致了人类生存的“抽象”化。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庞晓明.科学·经验·幻想:人类思维现象解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