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分析

¥2.1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3-08

字      数: 1364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分析

可以说,有关新经济政策的争论与党内展开的斗争,主要是在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进行的。那么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持何种观点呢?他在1924年以前很少谈及,并没有提出什么明确的看法,也更没有把新经济政策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与方法等重大理论问题联系起来。笔者认为,在分析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有关新经济政策的看法时,必须与当时存在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两种不同主张与两条不同路线联系起来考察。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的思想倾向更接近于“左”派代表托洛茨基,因此,在新经济政策等问题上,他不可避免地与布哈林发生对抗。在1924年之后,斯大林也把新经济政策理解为是一种过渡性政策,是权宜之计。但与“左”派的不同之处是,他认为新经济政策不仅是退却,而且还包含着进攻之意。斯大林说:“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预计到在经济命脉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的条件下容许资本主义存在,预计到资本主义成分同社会主义成分的斗争,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增长而资本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削弱,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预计到消灭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谁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这种过渡性即两重性,谁就是离开列宁主义。”[1]他还说:“新经济政策是党容许社会主义成分和资本主义成分斗争并预计社会主义成分要战胜资本主义成分的政策。其实,新经济政策只是以退却为开始,但它预计在退却过程中重新部署力量并举行进攻。其实,我们已经进攻几年了,而且很有成效地进攻着:发展我们的工业,发展苏维埃商业,排挤私人资本。”[2]

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斗争的直接起因是,有关1928年的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与摆脱危机的途径问题。[3]斯大林硬把危机与阶级斗争联系起来,在他看来,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劣根性与富农(实际上多数是富裕中农)捣乱是粮食收购危机的主要原因,也是问题的“全部实质”。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建立集体农庄的主张。而布哈林则认为,粮食收购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粮价偏低,使得农民不愿种粮与卖粮,因此,出路在于调整工农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例,城乡关系的基础是农业的商品化,个体农民仍具有发展潜力。事实证明,布哈林的观点是正确的。1928年粮食收购危机的真实原因是国家政策的失误所致,亦是反映了农民对国家制定的不合理的价格的抗议,这本来是可以通过调整价格来解决的。但斯大林抓住这个事件,急剧改变新经济政策。1929年11月7日,斯大林为纪念十月革命12周年而作的《大转变的一年》一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当时的已处于高速发展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他在文章中说,1928年是“大转变”的一年,这个“大转变”的实质“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坚决进攻的标志下进行的”。[4]也是在1929年,斯大林宣布“当它(指新经济政策——笔者注)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5]事实上,当斯大林用高压手段强制征粮时,十分严重地损害了农民利益,与此同时,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也就被动摇了。可以说,从1928年起,斯大林对农民的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击败布哈林后,斯大林在1929年全面停止了新经济政策,推行他自己的一套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陆南泉.论苏联、俄罗斯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