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2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3-08

字      数: 1411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斯大林逝世后一直到苏联剧变前,虽然经历多次改革,但苏联基本上仍保持着斯大林模式。对这一模式形成的原因,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历史地、客观地说清楚这个问题,有利于对斯大林模式本质的认识。

一 先从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征谈起

(一)主要内容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们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或表述为斯大林—苏联模式。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体系。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

1.决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性质的是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的组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建立的公有制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二是以集体农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它是公有制的低级形式,应该尽快向全民所有制这一最高形式过渡。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的理论,实际上并不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是来源于斯大林主义。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国有制条件下,支配生产资料的不是社会的人,劳动者并没有取得他们用于集体劳动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支配生产资料的是党、国家和斯大林。

2.从政治上来讲,斯大林模式主要包括实行一党制,主要问题都由党决定;党政合一,党国合一;实行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过程中,实际上搞的是没有广泛民主(包括党内民主)基础的集中制,把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最后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对文化、意识形态严加控制,斯大林垄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权。在这些条件下形成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最后发展成斯大林个人极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斯大林搞的个人极权主义,“其要害是实行个人极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党政不分制、干部等级授职制和党政官僚特权制”。[1]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改造过程中,在强大的阶级斗争压力下,用强制乃至暴力的手段,实行称之为斯大林的超高速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的道路。

4.以公有经济为基础和以产品经济观为理论,建立起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5.在民族问题上,历史实践表明,斯大林实际上是把联邦制度变形为事实上的单一制,斯大林执政时期,随着政治权力日益集中在中央,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自主权大大削弱,民族自决权的原则实际上流于形式。1990年召开的苏共中央二月全会指出,斯大林时期的联邦制“就实质来说是单一制的国家制度的模式”。[2]苏联“这个国家一直是采取单一形式进行统治,民族和地方利益并不是考虑问题的原则”。“每一个民族都有自治权……在苏联整个历史中,这理论只是一种幻想。”[3]

6.斯大林模式在对外关系方面,往往表现为实行扩张与霸权主义。斯大林的扩张与霸权主义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在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的旗号下进行;二是重点放在意识形态方面,斯大林把他的社会主义观强加给别人,让别国接受,俯首听命;三是国内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其推行霸权主义最为有效、最稳妥的手段。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陆南泉.论苏联、俄罗斯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