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外经贸合作政策与体制的变化

¥1.7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3-08

字      数: 1076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俄罗斯对外经贸合作政策与体制的变化

在苏联时期,较为重视对外经贸关系,把它视为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政策。

一 苏联时期对外经贸合作的特点

纵观苏联对外经贸关系7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从地区结构来看,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向东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只能主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战后与战前相比。地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西方转向东方,在战后初期,与社会主义国家贸易在苏联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1950占81.1%。到1989年,社会主义国家的比重由1950年的81.1%下降到61.6%,而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的比重分别由15.0%提高到26.2%与由3.0%提高到12.2%。尽管社会主义国家所占比重下降了,但一直保持在60%以上。

第二,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类同于发展中国家。苏联虽然是个工业大国,但机器设备及其他深加工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高,在20世纪80年代占15%左右。而燃料、电力和原材料的出口要占一半以上。在进口产品中,占第一位的是机器和设备,在80年代要占40%左右,其次是食品与食品原料,要占17%左右。

第三,从战后苏联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来看,一个重要特点是:发展速度超社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一般保持顺差;外贸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苏联在对外贸易中较为重视平衡并尽可能保持一定的顺差。从1946年到1988年的43年间,只有8年出现过少量逆差,而其余的35年均为顺差。

第四,从外贸管理体制来看,苏联很长一个时期坚持实行对外经贸活动的国家垄断制。苏联对外经贸体制与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一样,实行中央高度集权、以行政管理方法为主的管理原则。它与其他经济部门不同,是完全由国家垄断。具体由外贸部与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垄断经营,而其他经济部门,特别是生产企业与组织均无权从事对外经贸活动。这种管理体制,既不能调动各经济部门与企业从事对外经贸活动的积极性,也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更不能使各部门与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和参与竞争。这样使得苏联企业失去对采用新技术的兴趣,难以提高产品质量。在斯大林逝世后,虽然对对外经贸体制做过一些改革,但实际上都未从根本上触动对外经贸活动的国家垄断制。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才着手积极推动这一领域的改革。

二 俄罗斯对外经贸合作政策

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在对外经贸关系方面既有与苏联时期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变化,并产生了不少新特点。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陆南泉.论苏联、俄罗斯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