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征危机

¥0.4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07

字      数: 178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二 语言表征危机

语言表征危机论起源于现代主义尤其是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来对语言的思辨。早在现代主义时期就出现了语言危机:“表达问题是现代主义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表达出现了一种危机。在早期,比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时代,语言并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人们仍然认为如果你感觉到什么,你就可以说出来。”“而现代主义的到来带来了这样一个意识:不管你感觉到什么,你都不能说出来。”[1]这种无言可以传的语言危机就是一种表征危机。潘知常认为,人们曾经坚信,语言可以再现现实,但事实上,语言也只是一种人格话语。从古到今,只存在被语言陈述的世界,语言中的世界。除了语言陈述的真实,我们事实上不知道别的真实。语言从诞生之初就意味着思维与现实之间的某种分裂,语言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是不可逾越的。只要有语言的介入,就会产生歪曲、误解。“再现现实”,在实践上、逻辑上都不可能。[2]解构主义从语言切入,力图从根本上动摇迄今为止的整个西方文化和历史赖以依存的语言文本基础,认为语言并不可靠,语言文本不可能真正企及客观世界。所谓语言表征危机“是人们对通过语言媒介对于世界的把握产生了某种怀疑,怀疑这样所把握的世界是否仅仅是一个‘幻象’,怀疑语言媒介再现世界时的真实性、可靠性”。[3]鲍德里亚更是明确指出,在后现代,符号已经取代了现实,后现代的危机实际上是表征危机。[4]总之,在解构主义看来,一切的原点、本质、真理、规范、意义、必然性等都应作为逻各斯中心主义加以废除。人们常说的“知识”“真理”“规律性”等是不存在的,人们对此的把握更是无从说起。他们批判和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进而否定了对客观真理再现的可能性,认为所谓真理不过是一种主观阐释,不存在客观真理,也不存在对真理的客观再现。西方人文科学因此陷入了难以再现历史和现实的表征危机之中。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富.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