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危机

¥0.4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07

字      数: 165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四 文化认同危机

表征的特征就是观念系统的再现或对身份的表现。从上述有关表征危机的论述来看,身份认同危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文化表征危机的衍生,即某些文化群体无法表征自我而造成的认同混乱。文化认同危机,简单地说就是不知道或不清楚“我是谁”,或者,“我”有了多种身份,原来以为清楚的,现在变得模糊了;原来自信的,现在惶惑了;原来相信的,现在怀疑了。[1]文化认同涉及排斥与包含,首先表现为划界的问题。这种与他种文化相区别的身份认同,成为一个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就个体而言,往往是从文化集体无意识中获得自己的身份记忆的。王岳川指出,在民族文化共同体和参与社会物质精神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统一的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意识、伦理观、世界观、人生观、幸福观、终极信仰等都成为其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其文化身份的核心部分。丧失了这个核心层面,文化身份的辨识就出现困难。[2]早期的文化身份诉求是个自然的过程,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即文化模式。但是文化身份并非一成不变,尤其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认同更面临着构建。在这种语境下,文化认同通过话语、权力等要素实现文化表征。西方玩弄着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权力话语,将东方文化认同逆转成欧洲的他者。长期的文化殖民使边缘群体自我殖民化现象严重,他们已变得失语而无法表征自我。关于东方的失语,赛义德《东方学》的题记,引述了马克思的名言:东方人“他们无法代表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代表”。在福楼拜的小说中,东方“从来不谈自己,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感情、存在或经历”,相反,而是西方“在替她说话,把它表现成这样”,“告诉他的读者们她在哪些方面具有‘典型的东方特征’”。[3]斯皮瓦克也有振聋发聩的宣言:贱民是无法言说自我的。被压抑在边缘地带的族群文化身份逐渐模糊起来。他们的形象被歪曲、被丑化;声音被压抑、被淹没。这样,边缘群体逐步自我殖民化,身份开始分裂,危机日益加深。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富.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