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向

¥0.41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07

字      数: 147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五 历史转向

历史转向论也与文化表征危机论一脉相承。“历史转向”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个转向中,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扮演了重要角色,堪称中流砥柱。新历史主义基于相似的历史观融合了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新思想。无论是后现代历史观,还是后结构主义历史观,无论是女性主义的历史转向,还是后殖民主义的历史转向,都可以涵盖在“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这一新历史主义观念之内。90年代初,有人甚至将“历史转向”与新历史主义完全等同起来,认为“新历史主义是对过去10年文学批评中历史转向的称谓。”[1]因此,本书将新历史主义意义上的历史转向作为讨论的重点(尤其是后殖民翻译的历史转向),兼及其他方面。作为一个文论流派,新历史主义采纳一种新的主观历史观,将历史置于可以进行主观阐释的地位。新历史主义脱胎于表征派,主要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批“表征派”(Representations)理论家。其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1982年为《文类》(Genre)杂志专题号所作的导论,标志着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正式确立。格林布拉特本人还编辑了文集《再现英国文艺复兴》(1988)。该派“机关刊物”取名《表征》(Representations),因为这个问题是其各个成员都关心的问题。“表征”的范围虽比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要大,但它在根本上依然是文本性的。正如张进所说,新历史主义走出了狭义的文本(文字的小文本),同时进入了广义的文本(社会历史大文本),但始终未能摆脱文本性。这说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转向”,并未转离文本和表征的优先性。[2]新历史主义与传统历史主义分歧的焦点是作品能否客观地反映真实的历史。新历史主义极力反对传统历史观对历史真实的绝对性。新历史主义否认历史是由客观规律控制之下的不言自明的客观事实,抹杀了任何一种阐释的客观性,质疑和解构了以往的历史真实观。新历史主义认为在传统历史观背后执着站立的是“求真意志”。虽然真理以客观性的名义讲话,然而实质上起作用的力量却是主体的权力意志。[3]总之,新历史主义勃兴之后,传统历史主义这个被认为是太天真的历史观产生了危机,人们对历史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富.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