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翻译研究历史转向及其针对性

¥1.0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07

字      数: 360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后殖民翻译研究历史转向及其针对性

本节从后殖民翻译研究历史转向的角度,论述新历史主义意义上的历史转向。历史意识对殖民、后殖民情境下的翻译实践是至关重要的。殖民主义对非西方历史的“翻译”是建立在黑格尔式的历史哲学之上的。黑格尔认为,东方文明因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历史。黑格尔根据精神自我运动、自我实现的原理,将人类历史比作天上的太阳,从东方漫游到西方。这样,东方就只有处在史前时代,处在自由尚未觉醒的阶段。[1]正如史学家拉纳吉特·古哈所指出的那样,穆勒于其《历史》的开篇一章说的是印度人的古老历史,然后便中断行文,用了近500页(或9章)的篇幅来谈论印度人的“天性”(也就是说,他们的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等)。这九个章节普遍用的是现在时,其作用是把印度人的处境非历史化,从而既为他们在文明的等级上找到了一个位置,也确立了他们永恒不变的本质。[2]在西方人看来,东方人是处于初级阶段的“野蛮人”,西方人是处于高级阶段的文明人。杨亚东指出,西方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的历史,就是西方到东方传播文明和福音的历史,是西方解放和拯救东方的历史,是西方将东方从黑暗带向光明的历史。非西方民族的历史是西方殖民主义“制造”出来的历史,完全是用西方话语改写的民族史志。[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富.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