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殖民语言现象中的权力因素——兼与罗世平先生商榷

¥1.5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07

字      数: 555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论后殖民语言现象中的权力因素——兼与罗世平先生商榷

20世纪中叶,许多殖民地国家在经过长期艰苦的反殖民统治斗争之后,纷纷获得了独立。按理获得独立后的它们本该消解殖民统治期间使用的西方殖民语言,代之以本民族的语言,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独立后的东方国家仍然使用西方殖民语言,继续保留它们的强势地位。西方殖民语言非但没被消除,反而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地影响着殖民地人民的语言文化。后殖民国家中的这种语言文化现象,被称为“后殖民语言现象”。这一语言文化现象,不仅引起过后殖民国家的政府、学者及作家们的思考,而且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后殖民主义学者研究的兴趣。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和立场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中国学者罗世平先生,则从后殖民语言势差结构理论出发来加以阐释,应该说他对于后殖民语言结构的分析比较精彩,也不乏新意,很有启发性,但对于他完全否定权力在后殖民语言现象中的作用的观点,笔者却不敢苟同。基于罗先生在权力问题上的诸多不足,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权力在后殖民语言现象中的作用及其作用的方式做一深入的探讨。

首先,语言文化认同的产生与语言文化的发展高低有一定联系,但同时与权力存在密切关联。罗先生认为,“认同”来自民众社会,运作于民众社会、服务于民众社会,是民众自发、自愿、自觉“认同”,它不需要采用劝诱或强制手段对别人施加故意的、可预见性的影响。从运动方向和范围来看,“认同”是从民众社会到民众社会,它没有超出民众社会的范围,不像“统治”那样,从政治社会到民众社会,并对其进行直接控制。故而,认同不是权力的存在方式。然而,笔者认为,认同背后仍然有着权力的运作。当前,对于第三世界来说既是一个非殖民化的时代,又是一个新殖民化时代。西方为了经济、政治目的,常要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其政治、经济霸权常与文化霸权相辅相成。文化帝国主义的冲击会使弱势文化迷失自我,成为西方文化拙劣的副本和附庸。西方主导第三世界的媒介,对第三世界的文化、规范及价值观带来了钳制性的影响,在诸多方面取代了第三世界本土文化。在后殖民时代,西方帝国主义利用自身政治、经济、科技的优势,推行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据统计,互联网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有94个设在美国境内。英文网页占互联网全部网页的80%。西方资产阶级运用统治机器尤其是各种媒体千方百计地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制造其永恒不灭的神话。他们主动输出人权、民主、自由观念,积极推行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人们在无意中接受,视为当然,并在市民中广为传播,形成资本主义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果真与有意影响无关吗?在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语言凭借统治与认同的双重保护在殖民地独占鳌头。但殖民统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殖民认同也随之消失。无论是从殖民帝国统治内部无形施压,还是从后殖民统治外部无形施压,资本主义价值观、主导话语都会对本国的市民阶层以及后殖民地人民产生认同。所以,虽然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撤出,但其权力只是部分地撤出,其语言文化认同和话语主导权依然存在,并随着西方国家在外部继续施加影响而得到加强。因此,罗先生所谓的殖民地人民认同西方语言,完全是“语言势能”在起作用,是来自语言自身力量作用的结果,这一说法很难站得住脚。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富.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