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势差论

¥0.4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07

字      数: 162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语言势差论

据笔者所知,罗世平《后殖民语言势差结构理论》是目前学术界唯一一篇专论语言势差的文章。该文在马克思主义和进化论基础上,弥补了语言势差方面的理论空白,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第一节对罗世平否定后殖民语言现象中的权力因素进行了商榷,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罗文的合理成分。本节即试图解析和利用这些合理成分。罗先生认为,语言势位等于文明势位,产生于语言内部结构,来自民众社会,是人类文明的长期积淀和文明力量的语言积蓄;它不需要外部强制力量而自发地作用于他者,并得到他者自愿或自觉的“认同”。他认为文明势位高的民族,其语言的势位也比较高,因为决定语言势差的决定因素——文明势差“是人类进化的不平衡造成的,它受自然力量的支配和控制,而人类社会的政治权力无法对它形成根本意义上的控制或支配”。当语言势位不同的两种语言接触的时候,就会释放出强大的语言势能,使高势位的语言作用于低势位的语言,并实现对低势位语言的支配。西方殖民语言之所以仍然在后殖民国家占主导地位,就在于西方的文明势位高于后殖民地国家的文明势位,因而,语言势位也就高于后殖民国家的语言势位。任何政治权力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高势语言与低势语言之间的、由人类发展长期积淀而成的既定的文明势位关系。[1]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富.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