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内容

¥0.1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1-12

字      数: 179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

《欧洲历史的塑造》共五章。其中,第一章“欧洲史的传统形态”和第二章“历史研究与社会变迁”为理论探讨。第一章首先追溯了欧洲史的传统形态——自由进步史观的由来,自希罗多德、圣奥古斯丁、18世纪英国与德国的史学家、19世纪的德意志思想家(尤其是黑格尔)的著作,到20世纪初阿克顿勋爵主编的《剑桥现代史》,无不体现了这一历史观。他们认为,历史的发展过程尽管缓慢,但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专制到自由的单线进步过程。该史观典型地体现在成书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剑桥现代史》中,故被称为“维多利亚史观”。20世纪初,美国史学界接受了这一史观,其影响一直持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此同时,鲁滨逊倡导的“新史学”兴起,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但也导致了历史的碎化。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将历史的发展视为一种单线发展过程。作者对这些深为不满,决定建构一种新的史学理论。第二章,他批判了“科学的”历史研究,并认为历史学家不应该只关注有意识行为模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应关注无意识行为模式,探讨了不同文化模式相遇时可能发生的变化,提出了“文明扩散论”。作者的结论是:“推动历史变化的主轮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接触。”[1]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新成.全球史评论.第四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