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偏好 文化多样性、间性、外部性与产业集聚

¥3.2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2-07

字      数: 1747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二 多样性偏好:文化多样性、间性、外部性与产业集聚

上文的成本驱动分析,尽管包括消费者节约成本的因素,但大多立足于文化生产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降低交通运输成本的供应角度来考虑。本部分偏向于从需求角度分析多样性偏好、文化多样性给消费者带来的益处。

(一)多样性偏好与规模经济平衡

1.“文化多样性”概念

从区域或全球范围看,人类文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具有多样形式,这种多样性体现为人类各民族社会文化特征和表现形式的独特性与多元性。也正因如此,对“文化”有数百个定义之多,涉及丰富多样文化的不同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5)把“文化多样性”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并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UNESCO(2009)进一步指出,文化多样性应该定义为我们所有人——不论个人还是群体——保持变化动力的能力。承认文化多样性有助于更新国际社会在一系列领域的战略,以便在当地居民的支持和参与下推动实现其各项宏伟目标。文化并非仅仅是另一个活动领域、一种大众消费品抑或一项需要得到保护的资产,文化恰恰是所有人类活动的根基所在,并由此产生这些活动的含义和价值。所以,承认文化多样性有助于确保发展与和平倡议的所有权被赋予有关的居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固有的资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必须如此来加以理解和认识。文化的价值没有高低和贵贱之分:所有文化都具有平等的尊严和权利,无论有多少群体与其相联系,也无论其所涉及区域的大小。我们的世界在本质上是由不同的文化会聚而成,它们的共生共存和多样性便构成了我们人类。时代的进步永不停息,在全球应对这一发展问题时,我们要将文化的繁荣作为重中之重,这是当务之急。”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9)《世界发展报告:着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所传达的观点。

中国对文化发展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张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文化促进发展与和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表3—1是郭荣星(Guo,2006)从语言和宗教两方面对东盟及中、日、韩的文化多样性计量的结果,[1]显示出东盟及东亚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客观事实。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认为,文化多样性不只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空间与人群之间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对某个个体和群体而言,也存在多样性,即同一文化内部具有多种亚文化以及个体兼容多样不同文化的状态与可能性。[2]例如,一个中国人秉承中华文化,但同时他(她)也不同程度地吸收或接受其他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艺术、知识等,这是文化合作的结果。因此,文化之间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关系。

表3—1 东盟及中、日、韩的文化多样性

2.文化多样性体现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异质性

文化多样性贯穿于经济的各部门,从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到金融与企业管理。多样性被看成企业内部的一种资源,因为它能够激励创造与创新,特别是社会欢迎的创造与创新。对于繁荣文化多样性所必需的工具(如“文化智力”)的认可,是经济领域这一渐变的最明显迹象。[3]因此,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兼容。

从空间经济角度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产品生产的空间异质性或运输距离作用的一个结果,也是多样性消费需求与偏好差异的一个结果。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红.国际文化合作的经济分析:以中国—东盟区域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