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经济学理论源流

¥1.0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2-07

字      数: 545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国际文化经济学理论源流

在经济学历史中,学者对艺术和文化与经济关系的探索由来已久。在17世纪时,艺术文化活动还被看做贵族阶级的铺张浪费,或是让劳动阶层分心的危险物,艺术和文化在人们眼中是奢侈的、浪费的和损耗的。18世纪,经济学家的想法则更积极和全面。曼德维尔与加利亚尼(B.Mandeville & F.Galiani,1924; 1930)认为艺术作品的价格几乎完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方,通常取决于时尚和对特色的追寻。博丁(J.Bodin)、加利亚尼(F.Galiani)及曼德维尔(B.Mandeville)是最早推测艺术品价格决定因素的学者。他们的主要观点在于,不像目前构成一国产品主要部分的生活用品——其价格取决于成本,而奢侈品是轻佻的,在社会上它们的价值取决于需求方。曼德维尔(B.Mandeville,1924)总结了4个决定艺术品价格的最有力的因素:艺术家的名声、它们的拥有者的名气、稀缺性以及忠于自然的本性。[1]

艺术市场的丰富多彩激起了启蒙经济学者的兴趣。休谟(D.Hume,1965)和杜尔哥(A.Turgot,1973)认为,积极的社会效益源于艺术。他们试图去理解这些效益的构成。休谟反对前人的观点——这些观点认为所有奢侈品,包括美术在内,必定都是浪费和堕落的。而他则认为,依其形式来看,奢侈品可以是正直的或堕落的,可以是有益于社会的或有害于社会的。奢侈品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意义的词语,它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根据人们的年龄、国家或条件不同,奢侈品的任何层面可能是纯粹的、无可厚非的或者是受人责备的,在这里,优点和缺点的界限并不分明。[2]为了区分奢侈品的好坏,在19世纪及20世纪,休谟提出了一些在人文学科上具有影响力的观点,但是,这些企图将艺术特殊定位的观点很大部分受到经济学家的反对。休谟认为,很容易论证骄奢的生活是浪费和有害社会的。不过,事实上奢侈品刺激经济发展使之变得更为活跃,受奢侈品滋养的商业和工业的相关从业人员能够像农民一样,通过辛勤耕耘后变得富裕且独立。当然,仍然需要解释奢侈品达到这些效果的原理。休谟总结说,答案在于这些单纯的奢侈品对于人类行为的心理影响。当头脑获得活力,就会扩大力量和能力。若从社会上驱逐这些艺术品,也就剥夺了人类的行动和快乐。和休谟一样,杜尔哥对不同国家发展程度的差异产生了兴趣,他推断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及其在这些国家中发生变革的不同。他还认为,成功地积累智能资本是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关键。关于经济增长,他写道:“自然不平等地赋予人们天赋,赋予某些人特有的才智,其结果是有些人成为天才而有些人埋没在平凡中。正是因为由此产生的不同结果导致各国发展的不平衡。”[3]杜尔哥利用古希腊的历史来阐述艺术和才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艺术品保持显著位置对于维持希腊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红.国际文化合作的经济分析:以中国—东盟区域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