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贸易理论发展

¥1.4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2-07

字      数: 789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二 国际文化贸易理论发展

(一)传统贸易理论层面

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斯密(A.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D.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 &Ohlin,H-O)的要素禀赋理论都强调了国家间展开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差异,各国应按照既定的比较成本差异来确定与他国的相对比较优势,从而进行专业化的国际分工,并通过相互之间的贸易,使得双方都享有利益。比较成本差异可以源于劳动生产率,也可以源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差异。

传统贸易理论假设生产规模报酬不变以及市场完全竞争,通过偏好差异或相对成本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国家间的差异构成比较优势和贸易格局,即各国将出口自身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假设A国在生产产品X(如布匹)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即如果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下,产品X相对于Y(如葡萄酒)的价格比B国低,因而B国在生产产品Y上具有比较优势。相关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产业)、一种要素的“2×2×1”的李嘉图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产业)、两种要素的“2×2×2”的H-O-S(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或H-O)模型。对于多产品、多国家的世界,这些模型的结论只是在平均意义上成立,即比较优势与贸易格局之间存在正相关。因此,若想对文化产品这么宽范围的贸易进行预测,通常是不太可能预测到每一商品的贸易格局的。

与李嘉图贸易模型专注于以相对技术差异表示不同劳动投入系数而忽略其他生产要素的方法不同,H-O模型将贸易形成归因于要素禀赋的相对密集或充裕程度的差异。假定A、B两国具有相同的需求结构,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下不同的相对要素禀赋密集程度导致供给能力的不同,进而导致要素报酬与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比较优势的格局因此建立。简言之,H-O定理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在两种产品、两种要素以及两个具有相同口味的国家框架内,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红.国际文化合作的经济分析:以中国—东盟区域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