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外交一体化前瞻

¥0.2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2-07

字      数: 133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三 文化与经济外交一体化前瞻

1.文化外交与经济外交双轨协调发展

当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有两个亮点:一是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赴境外举办中国文化年、文化节等大规模的交流活动,在国内举办国际艺术节等诸多文化活动,数量、质量及产生的影响均显著。二是逐渐改变过去单一的以政府交流主导“文化走出去”模式,强调非经济性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性的文化贸易并重,从出版、影视、演艺等方面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作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这些方面在“十一五”期间由于政府文化部门与经济部门联手加大扶持力度,上升的趋势也很明显,同时这些成果和趋势为“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中国文化进一步对外交流和推广积累了经验。在继续推动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的同时,对以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方式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演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影响不断扩大。据中国文化部对20多个省、区、市的出口演艺项目进行的统计,2009年度共有170个演艺产品项目出境商演,出口总收入8000多万元人民币,观众约1660万人次。出口演艺产品包括歌舞剧、芭蕾、音乐、戏曲、民间表演等10余类。[1]总之,经济性的演艺、外交与非经济性文化外交齐头并进。从国际层面看,鉴于文化外交与经济外交彼此间具有另一方所不具备的多面功能,两者相互补充,在国际交往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势必将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在利用这两种外交手段过程中实现两者协调发展,明确政府的职能,在资源上给予重点支持。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红.国际文化合作的经济分析:以中国—东盟区域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