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农业结构情况

¥0.1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5-11

字      数: 102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农业结构情况

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作物(稻谷、大豆、玉米、马铃薯)、经济作物(惠明茶、食用菌、水果、厚朴)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景宁农业生产关系进行过三次变革:1950年12月至1951年5月,实行土地改革,使贫民也拥有土地。特别是畲族群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经济地位大为提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1951年5月至1978年,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集体化”,农业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95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84294亩,总产量57687吨。其中鲜食大豆、鲜食玉米、马铃薯、蚕豌豆等粮菜兼用型作物播种面积为88696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48.12%。1980年9月,景宁开始全面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到1983年7月,全面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1984年6月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后,农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这时食用菌等新产业开始得到发展。在1994年国家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景宁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当地资源,着手抓转换土地经营机制,采取租山开发、联户开发、联资开发等措施,鼓励农民以土地、投工、投肥等方式入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至1999年粮食种植面积达181377亩,总产量56370吨,占粮食种植面积的46.86%。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建樾.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景宁畲族自治县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