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确立与成熟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

¥0.8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11

字      数: 472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二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确立与成熟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

(一)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观

抗日战争时期,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从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实际出发,针对党内消极的自由主义、僵化的教条主义、右倾主义和“左”倾空谈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及时地排除了各种干扰,坚决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37年,为了反对“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克服党内的各种不良倾向,毛泽东强调,“在全党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在1937年9月撰写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他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分析了其来源,论述了危害,并指出:“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他们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不准备实行之,或不准备完全实行之,不准备拿马克思主义代替自己的自由主义。”他又明确指出“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1]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子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许春玲,侯彦峰,彭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