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理论与现代国家建设”

¥2.4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18-06

字      数: 1143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国家治理理论与现代国家建设”

[内容提要] 国家治理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总部署的关键范畴之一,新时代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政治学的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2017年12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组织的“人大政治学论坛”2017暨“国家治理理论与现代国家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和学者对国家治理理论、历史和当代实践的相关重要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家建设的政治逻辑进行了诠释和讨论。

2017年12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组织的“人大政治学论坛”2017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收到论文60多篇,分成12个专题组,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芝加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国家治理理论与现代国家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一 国家治理研究的中国视角

(一)作为建制性力量的中国政治学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部指出,高校政治学研究需要加强政治学基础研究、综合政治研究、比较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从而推动创新中国政治学的概念范畴,为构建一套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政治学理论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徐勇教授认为,“以文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特点,不同的社会形态产生不同的文化,并发挥相应的治理功能。现阶段中国的乡村治理需要借鉴传统,努力发挥家庭、乡贤的作用,重视超越血缘地缘的公共文化建设,通过“以文治理”“以文化人”来克服市场经济特有的“物化”倾向,这也是中国国家治理理论在乡村治理中新的阶段性特征。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周光辉教授认为,需要超越一元论的国家治理理论,采取不同于时间政治学的空间政治学视角,把国家建设看作从点到面的过程,局部变化会对整体发展产生影响,他以中国行政区划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为案例,展现了空间意义上局部改革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张树华研究员从如何把握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如何认识当今世界政治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出发,认为2016年可以看作世界政治的“分水岭”,一些标志性的政治事件导致世界政治图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政治优势逐渐彰显。中国的政治实践与国际政治新态势也势必要求中国政治学升级民主研究模式,实现政治研究的转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杨光斌教授认为,时至今日,中国政治学才开始探索自主性政治学话语体系,秉承了“致治”文明基因的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重新回到了“建制派”的政治学身份,并围绕“国家治理”这个主题词,掀起各个层次治理研究的热潮。中国政治学已经是国家政治建设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学术力量,正在完成研究范式从“求变”到“求治”的转型。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治学.2018年.第一辑:总第一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