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分析场中的曹禺戏剧本色

¥1.9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8-05

字      数: 786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论心理分析场中的曹禺戏剧本色

1936年4月,日本东京《东流》杂志第2卷第4期上,发表了郭沫若《关于曹禺的〈雷雨〉》一文。文章称:

《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术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即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着重号为引者加)

郭沫若这篇数百字的短文,比起当时许多洋洋洒洒的长篇《雷雨》研究评论文章显得微不足道,因而并未引起人们注意。但是,细细体味,郭沫若在文中实际上提出了曹禺戏剧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问题:《雷雨》受西方心理分析学影响。作家不仅慧眼独具,看出曹禺懂得“精神分析术”,而且对曹禺用心理分析方法写剧而不露“破绽”给予了赞许。

曹禺剧作中的心理分析方法,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课题,对它的探讨将有助于对曹禺戏剧艺术底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开掘,从而解开曹禺研究至今尚存的种种疑团。今天我们当然不忌讳弗洛伊德与曹禺发生联系,英国的莱昂内尔·特里林说过,运用心理分析进行批评,“并不是为了暴露作者的隐私,限制作品的意义,反倒是为了找理由使人同情作者,增加作品可能有的意义”[1]。培根也认为,实验可以压榨自然,向它勒索它的秘密,而批评可以对一部艺术品采用任何工具,找出种种意义。

曹禺是个杰出的艺术心理学家,他的剧作多以表现深刻而复杂的心灵冲突著称,充分体现了文学作为“人学”的艺术本质,成为描画心灵的典范。以《雷雨》为例,它的情感就有——嫉妒、情欲、内疚、惊恐、怜悯、母爱、仇恨、纯情……概括了人世间多种感情领域,再现了广阔人生、大千世界的本相和数代人迥然相异的心理意向。曹禺也是一位具有抒情诗人气质的艺术家,表现在内在激情的饱满、对炽热的憧憬、对一种原始力的向往。在《〈雷雨〉序》中,曹禺这样解释概括过自己的性格:“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这些年,我不晓得‘宁静’是什么”。“我不明瞭我自己”,“除了自己心里永感着乱云似的匆促、迫切,我从不能在我的生活里找出个头绪”。“我是一个不能冷静的人”。正因为剧作家内心洋溢着激情,因而主体心理投射到客体对象身上,就使后者染上强烈的炽热色彩,蘩漪、仇虎、金子……都是这样。“生命烧到电火一样白热”的蘩漪,为作家衷心赞美,称:“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情热烧疯了她的心”,却“总比阉鸡似的男子们”,“更值得人佩服”。[2]剧作家这里的对比显然灌注着他的一种审美评价,即:对热情式性格的肯定,对无所束缚的原始生命力的推崇。他宣称:“《雷雨》可以说是我‘蛮性的遗留’”,它象征的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3]作为最初一个模糊的影像,《雷雨》“逗起我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4]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周安华.论心理分析场中的曹禺戏剧本色[C]//陈瑞红.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学论著精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