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5.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8-05

字      数: 2372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元剧《赵氏孤儿》的传入欧洲以及在欧洲发生的影响,已经有了一些介绍。可是,在这一个中西文学关系的问题上,还有不少事例需要更好的安排,也有不少论点需要更多的考虑、更多的阐发。本文拟就《赵氏孤儿》怎样传入英国,传入英国后引起怎样的批评,经过了怎样的改编,改编本子怎样上演,以及上演后取得怎样效果等问题,提供一些事例,并结合当时历史条件和思想倾向,指出这些事例的意义,从而具体说明这本中国戏剧在启蒙时期英国的影响。[1]

要谈《赵氏孤儿》怎样传入英国,必须先谈这本杂剧怎样传入法国,因为它是从法国传过去的。在十八世纪初期,英国和中国早就发生了直接关系。中国的茶(武夷、熙春)、瓷器、漆器、南京布、糊壁纸等,通过东印度公司,早就进入英国社会,引起了英国人对东方的兴趣。可是,中国的哲学、伦理、文学,一般是由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转辗输入的,中国戏剧也是这样。

《赵氏孤儿》传入法国,是在一七三二至一七三三年间。一七三四年二月,巴黎的《水星杂志》——这杂志现还存在——发表了一篇没有署名的信,说是从法国西北部布雷斯特寄来的。信里有几页法文翻译的中国戏剧。信上说:“先生,这就是我答应给你的一件新鲜别致的东西。请你告诉我,你和你的朋友们看了这本中国悲剧觉得怎样。此外,还请你告诉我,我之所以对这本戏发生兴趣,是不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心情,即凡是时代较古或地区较远的东西总能够引起我们的歆慕。”[2]这里说的中国悲剧就是《赵氏孤儿》杂剧。这时候,巴黎耶稣会的教士杜赫德(J.B.du Halde)正在编辑一部关于中国的书,叫做《中华帝国志》,简称《中国通志》(Description de la Chine),早于一七三一年在耶稣会士通信录(第二十集)上登了预告,一七三三年又印了一份说明书,介绍内容。到一七三五年,《中国通志》出版,对折本四厚册,里面包括《赵氏孤儿》的法文译本。一年以前《水星杂志》上发表的只是一些片段,这次《中国通志》上登载的是法文译本的全部。[3]译者是在中国传教的一个耶稣会士,华名马若瑟(Joseph Maria de Prémare)。[4]《赵氏孤儿》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就十八世纪来说,它是唯一在欧洲流传的中国戏剧。

我们说,《水星杂志》上发表的只是马若瑟的片段译稿,而《中国通志》上登载的是马若瑟的全部译稿。可是,马若瑟的全部译稿,不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而是经过删节的。元剧本以歌唱为主,歌唱里有很好的文章。马若瑟的法文译本则以宾白为主,“诗云”之类刊落大半,至于曲子则一概不译,只注明谁在歌唱。这样一来,《正音谱》所谓的“雪里梅花”,王国维所谓的“元剧之文章”,都看不见了。再者,有些地方,宾白脱离了曲子,好像也可以前后贯串;但也有不少地方,宾白脱离了曲子,就上下不很衔接——在这些“曲白相生”之处,经过了割裂,前后脉络就不明显、不自然了。

就马若瑟的汉语程度来说,他好像是可以做出一个较好、较完整的译本的。我们知道,他是在一六九八年(康熙三十七年)到中国来的,从那年起到一七三五年(雍正十三年)卒于澳门止,共留华三十八年,其中在江西各处如饶州、建昌、南昌等处住了二十多年。[5]他是熟悉汉语的,读过不少中国书,也写过不少东西。除了关于宗教的而外,他译过一些书经与诗经,后来也在杜赫德的《中国通志》上发表。他还用汉语写过一部《经传议论》,分篇讨论六书、六经、易、书、诗、春秋、礼乐、四书、诸子杂书、汉儒、宋儒。在十八世纪初期(康熙年间),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为了便于进行工作,研习中国学问。傅圣泽(Foucquet)和白晋(Bouvet)研习的是《易经》,而马若瑟研习的是理学。马若瑟在他的《春秋论》一篇的自序上说:“瑟于十三经、廿一史、先儒传集、百家杂书,无所不购,废食忘寝,诵读不辍,已十余年矣。”[6]在当时教士中,他是一个“中国通”。可是他译的《赵氏孤儿》,只是大体保存了原作品的轮廓,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本子。很可能,这位“理学”家,对词曲小道不很内行,为了省事,没有全译。至于比较完整的译本,法国人汝利安(S.Julien)的散文韵文译本,那要到一八三四年才得出版——是一百多年以后的事。[7]

马若瑟的《赵氏孤儿》译稿在欧洲的流传,主要是靠杜赫德的《中国通志》的流传。《中国通志》是李明(Louis Le Comte)的《中国现状新志》(一六九八)以后有关中国的第一部大书,该书在十八世纪欧洲流行极广。它在欧洲主要语言(如英、德、意、俄)里都有译本,其中最早的是英国的译本。[8]早在《中国通志》出版以前,伦敦新闻界听到了消息,就已注意了。[9]后来,《中国通志》在巴黎出版了,伦敦发生了抢译现象。一个以印刷精美得名的出版家叫做瓦茨,另一个以创办《君子杂志》得名的出版家叫做凯夫,都雇了译员,赶着进行工作,凯夫并在《君子杂志》上大为《中国通志》宣传。瓦茨的翻译是一个删节本,进行较快,于一七三六年出版,八开本四册,五年之内印了三次。凯夫的翻译是一个全译本,进行较慢,于一七三八至一七四一年之间分期出版,对折本两大册。从一七三六年至一七四一年,这两个出版家,互相指摘,进行争辩。[10]对我们来说,这些争辩的意义倒不在其是非曲直,而在说明下面一个事实:就是,在十八世纪的三十年代,中国文物在英国的翻译界、出版界,以及读者界,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与兴趣。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范存忠.《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C]//陈瑞红.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学论著精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