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诗歌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 引言
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1905—1982)是二战后美国出现的第一位诗人和翻译家。他是旧金山诗歌复兴的奠基者,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之父。雷克斯罗斯在美国文学很多领域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者和创新者,他的作品涉及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历史、文学评论、现代诗歌和戏剧创作以及众多的欧洲、亚洲诗歌的翻译。他青年时代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尤其持有浓厚的兴趣,也正是由于这份热情,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王红公”,中国读者可能更加熟悉一些。
雷克斯罗斯认识一些中国汉字,使得他能够阅读一些中文诗歌和典籍。他酷爱老子的《道德经》,甚至把道德经的第六章融于他的诗歌《心之园,园之心》中,此外,他对中国文化的隐士情结尤其感兴趣,早在旧金山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前,雷克斯罗斯已经在其诗歌创作中运用了中国隐士模式。雷克斯罗斯对中国道家文化的推崇是以道家文化的西传为背景的。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动摇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西方人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之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感也随之减少。与西方哲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是,道家认为宇宙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包含类似于阴和阳的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断生长。道家还认为,自然并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背景,也不仅仅是人类沉思和冥想的对象。相反,道家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并不是大自然的统治者。在这种意义下,道家思想认为,人类活动不应该阻碍自然的正常发展。人类应该让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是破坏自然的平衡,人类也不应该让无法控制的事情烦扰自己。因此,当西方人向外寻找一个新的理念时,道家思想恰巧弥补了西方文化所缺失的东西。
相关推荐
-
[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ne Poem in the Tale of the Stone——《红楼梦》诗一首比较探究
-
[2] The Oneness of Self-concern and Other-concern:On the Consistency of the Concept of Stoic Oikeiōsis
-
[3] “Salmon in Danger”:An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Charles Dickens’s Salmon
-
[4] Communication of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1980s
-
[5] From Exotic Panacea to Nation Disease:The Politics of Cannabis Control and Consumption in the Great Britain A Review of The Cannabis Nation The Control and Consumption of Cannabis in the Great Britain,1928-2008
其他推荐
-
图书 中国政治学.2018年.第二辑:总第二辑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图书 中国政治学.2018年.第二辑:总第二辑
-
2
图书 中美比较文学.第二期
作者:张华 (美)米勒(Miller Miller A.P.
图书 中美比较文学.第二期
-
3
图书 跨语言文化研究.第15辑
作者:王启龙 曹婷
图书 跨语言文化研究.第15辑
-
4
图书 欧洲法律评论.第四卷
作者:程卫东 李以所
图书 欧洲法律评论.第四卷
-
5
图书 近代史资料 总92号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 庄建平
图书 近代史资料 总92号
-
6
图书 光年.第五辑
作者:戴潍娜
图书 光年.第五辑
-
7
图书 跨语言文化研究.第2辑
作者:张京鱼 王文 田兵
图书 跨语言文化研究.第2辑
-
8
图书 《中国越学》第五辑
作者:谢一彪
图书 《中国越学》第五辑
-
9
图书 中国过程研究.第四辑
作者:赵成 姜德刚 王治河
图书 中国过程研究.第四辑
-
10
图书 广府文化.第4辑
作者:纪德君 曾大兴
图书 广府文化.第4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