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第四节 毕摩音乐的价值
毕摩音乐是大西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培育出来的文化奇葩,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一直在川藏滇黔的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东麓等彝族地区传唱,凝聚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成为彝区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毕摩音乐,是由历代毕摩所创作和传唱的本土音乐,作为口耳相传的古老艺术,以其独特的唱腔、诵腔成为毕摩文化的独特形式,它不仅与民间音乐交相辉映、相互影响,还共同构筑和形成了彝族音乐艺术,为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毕摩音乐是彝族音乐的“活化石”,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社会价值。
一 厚重的历史价值
大量的资料证明,毕摩音乐自古以来便在大西南传播,毕摩和毕摩宗教文化的形成与彝族人民的迁徙、生存和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华阳国志》载:“邛崃山本名邛筰,邛人、筰人所由来也。”关于彝族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原住民说、北来说、东来说、南来说、西来说等。原住民说认为彝族主要起源于云贵高原,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大西南。东来说认为彝族来自古代战国时期的楚国,是楚将庄进入西南时迁来的,即来自湖南、湖北、重庆的一部分、河南南部、安徽、江苏、江西等地方。南来说认为彝族是古代夷越人的后裔,是从我国西南边界,甚至认为是从西南各邻国发展起来的。西来说认为彝族来自欧洲,这一学说主要出自西方探险家之口,他们从彝族人的外貌和生理特征,认为彝族人与雅利安人同族,或与高加索人种有关。北来说认为彝族为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族相融合后,形成今天众多的彝族支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庆钧认为:“在古羌人与西南土族部落融合为僰的基础上昆明人与僰进一步融合是彝族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融合往往是相互进行的。”在当代北来说与原住民说受到广泛关注,认同这两种学说的学者也最多。对于彝族的起源,无论土族说、北来说、东来说、南来说和西来说都离不开一个事实,这就是大西南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上世代居住着以彝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即西南夷。《西南彝志》中记载彝族的形成、发展、迁徙的过程是从哎生希慕遮,哺生希堵左开始,延续了360代世系,到笃慕之世的洪水泛滥时期。笃慕在洪水泛滥之后,迁居在乌蒙山区腹地的东川(今云南省会泽县境)洛尼白,经过历史上有名的“六祖分支”仪式,彝族人民迁徙和分散居住在大西南和东南亚各地。
相关推荐
-
[1] 谈论音乐的一种方式——乐评家谈音乐
-
[2] 音乐、诗歌与神灵附体
-
[3] 文学与音乐
-
[4] 词牌音乐与昆曲曲牌音乐体制变迁小考
-
[5] 《全球音乐史研究:一个巴尔扎恩音乐学项目》评介
其他推荐
-
图书 中国儒学.第十八辑
作者:王中江 李存山
图书 中国儒学.第十八辑
-
2
图书 艺术学界.第二十八辑
作者:龙迪勇
图书 艺术学界.第二十八辑
-
3
图书 中国曲学研究.第七辑
作者:《中国曲学研究》编辑委员会
图书 中国曲学研究.第七辑
-
4
图书 中国曲学研究.第八辑
作者:《中国曲学研究》编辑委员会
图书 中国曲学研究.第八辑
-
5
图书 中国曲学研究.第六辑
作者:《中国曲学研究》编辑委员会
图书 中国曲学研究.第六辑
-
6
图书 中国曲学研究.第五辑
作者:《中国曲学研究》编辑委员会
图书 中国曲学研究.第五辑
-
7
图书 开放经济研究(第二期)
作者:田云华
图书 开放经济研究(第二期)
-
8
图书 广府文化.第11辑
作者:纪德君 曾大兴
图书 广府文化.第11辑
-
9
图书 广府文化.第5辑
作者:纪德君 曾大兴
图书 广府文化.第5辑
-
10
图书 民族美学.第6辑
作者:彭修银
图书 民族美学.第6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