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廉对新批评的译介

¥0.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6

字      数: 312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二 叶维廉对新批评的译介

夏济安曾在1957年发表在《文学杂志》里的一篇文章中说,把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介绍到中国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十世纪英美批评家的一大贡献,可以说是对于诗本身的研究……研究诗的文字……批评家重要的方法是“字句的剖析”(explication of texts)。批评家孜孜不倦的企图从几个字或几行诗里找寻出诗人的魔法和诗的艺术的奥秘。……这种介绍工作是困难的……要介绍英美的新批评,需要一位精通中英两文,他同时对于写诗和批评理论都有修养,这样的人才是难得的。[1]

夏济安对精通中英两文人才的呼吁,以及因叶维廉对三四十年代诗人、理论家诗风余绪的寻索和在诗歌创作与翻译上的追求而对他青睐有加,并在对叶维廉“庭训”中流露出的殷切希望,大大启发与激动了叶维廉年轻的心。于是,他开始立志做新批评的译介者了,他选择的诗歌翻译与文学研究对象,就是新批评的直接开拓者与诗人T.S.艾略特。叶维廉精研艾略特诗歌与诗论的成果,是他的硕士论文《艾略特方法论》(T.S.Eliot:A Study of His Method,1960),原文是用英文写成的,后来经作者用中文改写,而成如下几篇文章《〈艾略特方法论〉序说》、《艾略特的批评》、《静止的中国花瓶——艾略特与中国诗的意象》、《〈荒原〉与神话的应用》等,同时,叶维廉还将《荒原》翻译成中文,于1961年发表在诗刊《创世纪》第16期上。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华,(美)米勒(Miller,Miller A.P..中美比较文学.第二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