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试论越南汉喃铭文中的汉越通用俗字[1]
一 引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南的汉字发展史,既是俗字传播史,也是俗字变异史。纵观越南汉籍之金石、写本、刻本,其异体俗字之多且与汉语俗字之近似,乃为不容置疑之客观事实。可见“汉越通用俗字”是中越俗字研究之根基。此外,金石类与其他类文献相比,又具有地理分布范围广、年代跨度大、涉及内容多等特点。其中,由越南文化通讯出版社出版的《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以下简称《总集》)已收铭文共22 000条,主要以石碑为载体,用汉字和少数喃字系统地记载了越南北部民族的生活文化状况,时间跨度为16世纪至20世纪初,内容包括规约类、寄忌类、颂德类、事功类、诗歌类及其他类等。该《总集》(1—22册)图片清晰,俗字满目,犹如唐宋,为越南俗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2]。
本文则选取《总集》作为研究材料,从时代用字和构字规律两方面来对越南汉喃铭文中的“汉越通用俗字”进行调查探究,以求揭示其传承性特征。
二 时代用字
在汉字文化圈中,越南是浸染中国文化最深的国家。汉字是伴随着中国政治势力的南披而传入越南。下面,我们以汉字史特别是汉字域外传播史为视角,从传播的阶段、载体、途径、方式等不同角度,探求“汉越通用俗字”在越南不同时代的传播轨迹和使用情况。
(一)原始部落时期(汉字尚未传入)
中国封建王朝在越南设置郡县之前,“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氏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九译而朝。’”[3]又“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啃食其田,因名雒民”[4]。由此可见,先秦时期两地人民已有一定联系,但语言差异较大,须“九译而朝”,说明汉语汉字尚未传入该地区;且越南生产力低下,还处于“文明的门槛上”,未见产生民族固有文字。
(二)郡县时期
相关推荐
-
[1] 越南汉喃研究院未编目汉籍述论
-
[2] 北属时期越南金石铭文中的道教信仰
-
[3] 《聊斋志异》在越南的译介研究——以高自清译本为中心
-
[4] 木鱼书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
[5] 说曾公编钟铭文的“骏声有闻”
其他推荐
-
图书 中国儒学.第9辑
作者:李存山 王中江
图书 中国儒学.第9辑
-
2
图书 哲学中国.第二辑
作者:王中江
图书 哲学中国.第二辑
-
3
图书 中国儒学.第三辑
作者:李存山 王中江
图书 中国儒学.第三辑
-
4
图书 哲学中国.第六辑
作者:王中江
图书 哲学中国.第六辑
-
5
图书 哲学中国.第三辑
作者:王中江 郑州大学哲学学院
图书 哲学中国.第三辑
-
6
图书 中国儒学.第10辑
作者:王中江 李存山
图书 中国儒学.第10辑
-
7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7
作者:徐勇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7
-
8
图书 哲学中国.第一辑
作者:王中江
图书 哲学中国.第一辑
-
9
图书 中国过程研究.第六辑
作者:杨丽 温恒福 王治河
图书 中国过程研究.第六辑
-
10
图书 中国儒学.第六辑
作者:李存山 王中江
图书 中国儒学.第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