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的文化名门:一个传统与现代中西文明“交叉点上的人”

¥0.2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所属图书: 《登场的译者》

出版日期:2008-12

字      数: 227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1.2 学贯中西的文化名门:一个传统与现代中西文明“交叉点上的人”

英若诚1929年出生于北平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英敛之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文化名流,在当时就是一位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仁人志士。英敛之出身于当时中国的统治民族满族,系正红旗籍。火烧圆明园第二年出生的他,亲历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涂炭的屈辱岁月,从小便形成忧国忧民、振兴民气、救国图强的远大志向。他参加过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是至交。年少时,他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之后在一些崇尚基督教文化的学者影响下,对基督教、天主教文化产生兴趣,主张救国图存、学习西方的思想。1902年,他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在创刊号上,英敛之发表“大公报序”,把办报宗旨定位为“采纳西学,启迪民智,开风气之先”[1],以大胆针砭时弊、富有思想性而著称。并大力提倡白话文,旨在使中国成为一个现代的民主国家。1925年,英敛之在北京创办著名的天主教大学——辅仁大学,鼓励学者们进行基督教和孔子儒家思想的对话和跨文化研究。为兴文化、启民智做出了卓越的努力。他甚至将刚满12岁的爱子送到英国,期望他增长见识,为国效力。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任晓霏.登场的译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