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情境的翻译

¥0.7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所属图书: 《登场的译者》

出版日期:2008-12

字      数: 648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9.2 戏剧情境的翻译

9.2.1 戏剧情境

戏剧情境作为戏剧诗学的核心概念,历来都是学者关注的重心。谭霈生强调:“甚至可以说,‘情境’乃是戏剧艺术的中心问题。”[1]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道:“在组织情节并将它付诸言辞时,诗人应尽可能地把要描写的情境想象成就在眼前,犹如身临其境,极其清晰地‘看到’要描绘的现象,从而知道如何恰当地表现情景。”[2]也就是说,在戏剧创作中,剧作家首先必须弄清楚戏剧故事发生的情境,才有可能在读者和观众中产生如临其境的美学效果。

老舍在构思《龙须沟》时,碰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便是如何将“臭沟”这一构成全剧的主导情境“搬上”舞台,让观众体验到它的危害以及整治后的欢乐。老舍在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时说:“半月之间,我想不出一点办法来。可是在这苦闷的半月中,时时有一座小杂院呈现在我眼前,那是我到龙须沟去的时候,看见的一个小杂院——院子很小,屋子很小很低很破,窗前晒着湿漉漉的破衣与破被,有两三个妇女在院中工作;这些我一眼看全,因为院墙已塌倒,毫无障碍。灵机一动,我抓住了这个小杂院。就叫它作我的舞台吧!”[3]

于是,一个小杂院便成为联系舞台与臭沟以及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成为剧情发生、发展的“基地”。

中国自古就有“情随境迁”之说。《文心雕龙》论述了在创作中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密切关系,即“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所以,文学创作离不开情与景的完美融合,只有带着深挚的情感,使外物染上强烈的感情色彩,才能营造出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任晓霏.登场的译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