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朱生豪两译本概述

¥2.8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09

字      数: 966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梁实秋、朱生豪两译本概述

一 梁实秋和他的莎剧汉译

梁实秋,原名治华,号均默,字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杭县(今余杭)。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1915年至192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其间,开始阅读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朱利阿斯·西撒》《威尼斯商人》和魁勒考赤的《莎士比亚历史剧本故事》等作品,并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第一篇散文诗集《荷花池畔》;1923年秋至1926年先后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获文学硕士学位。在美国留学期间,梁实秋深受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文艺思想的影响,接触的莎士比亚作品有《麦克白》和《亨利四世上篇》,后在《新月》上发表了《莎士比亚时代之英国与伦敦》 《莎士比亚传略》和《莎士比亚的观众》等译文;1926年底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等校执教,并任《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多种报纸的文学副刊和《新月》杂志的主编。在胡适的倡导下梁实秋于1931年开始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工程:

1936年6月至1937年5月出版了7部译剧:《威尼斯商人》《马克白》《李尔王》《如愿》《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之悲剧》《奥赛罗》《暴风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抗战期间又有《第十二夜》(1939年9月在香港出版),然后中断,1959年后接着续译,坚持至1967年8月,终于译完37部莎剧,由台湾远东出版公司出版。[1]

梁实秋于1940年以笔名“子佳”在《星期评论》《世纪评论》上撰写专栏《雅舍小品》;1949年底移居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师大文学院院长,创办了台湾英语教学中心和英语研究所;1966年退休后,专门致力于文学翻译和写作,3卷本100多万字的《英国文学史》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丘秀芷曾经这样评价道:

梁实秋的一生,写新诗,编新月杂志,编报纸副刊,编教科书,翻译莎翁剧全集,用中文写英国文学史,他写许多散文小品,写许多讽刺文章,也和鲁迅论战过,又写文学理论作品,又教文学。他的一生,在文学天地里遨游驰骋70年,所向披靡,他的一生,不正是:“文艺天地任遨游”?[2]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威.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定量对比研究:以朱生豪、梁实秋译本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