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定量研究综述》小结

¥0.2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09

字      数: 82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五节 小结

本章主要是对莎士比亚戏剧和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及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位译者的经历、翻译观、译本的流传及影响的综述。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分为早期抒情时期、历史剧和喜剧时期、“巅峰”的悲剧时期和传奇剧或悲喜剧时期四个阶段。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始于1903年上海达文书社出版的文言体的故事集《澥外奇谭》。莎剧的汉译全本包括曹未风译本、朱生豪译本、梁实秋译本、虞尔昌译本和方平译本五种。其中,梁译本和朱译本的影响力较大。受胡适、余上沅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梁实秋翻译莎剧是他理性选择的结果,翻译莎剧的过程也是他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莎士比亚作品主题形成契合的过程。崇尚人本翻译观的梁实秋在他的翻译态度、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审美取向方面分别具有“严重”“传真”“自由”“自然”等特点。作为“翻译史上的一座丰碑”的朱译本“译笔流畅,文辞华赡”“文句典雅,好像高山飞瀑,一泻千里,读之琅琅上口”是“本国文学发展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通过对两译的基本定量考察笔者发现,朱译本书字总量、类符/形符比和平均句长均超出梁译本,这说明朱译本的文字密度较大而更富于变化;梁译本的特色词中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和介词、副词等比重明显偏大,这说明梁译具有更接近英语原文的基本特点,从侧面也印证了他“传真”的翻译态度和策略。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威.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定量对比研究:以朱生豪、梁实秋译本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