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化”的视角考察两译作特征及风格》小结

¥0.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09

字      数: 63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四节 小结

笔者从“欧化”的视角,在本章对两译本做了比较。在对导致汉语“欧化”的因素和现代汉语“欧化”历程做了论述和回顾之后,笔者分别用“被”字句、“N的V”结构、表示判断的“是……的”结构、介词、数量词等词类作为考察标准,对两译进行了比对后发现:四部作品中的“被”字句在梁译和朱译中出现的次数分别为315处和147处,前者是后者的2.14倍,而且梁译中的“被”字句语义色彩(表示积极、消极、中性意义)分布更分散,用法(与光杆动词,动词词组、V+着、了、过等搭配使用)更灵活;从“N的V”结构来看,梁译和朱译的用法分别有57例和67例,前者是后者的0.85倍,两译中的此类结构受原文的影响不大;判断句式“是……的”的结构在梁实秋和朱生豪译本中分别有209例和159例,前者是后者的1.31倍;介词“在”放在句首表示时间的用法,梁译和朱译的译例数量分别是70例和33例,相差2.12倍;数词“一”与“个”“种”“位”等量词搭配的用法统计结果是梁译涉及69个量词的1172例用法,朱译为涉及56个量词的1612例用法,前者是后者的0.72倍。如果不考虑以上四个指标的权重系数,笔者尝试量化了两译的“欧化”数值,用倍数表现为(2.14 +0.85 +1.31 +0.75)÷ 4 =5.05 ÷ 4=1.26。也就是说,梁译的欧化程度为朱译的1.26倍。我们可以凭数值推断,梁译本比朱译本表现出更明显的“欧化”特征。这一事实与译者留学美国的背景和崇尚“自然”“存真”的翻译观无不相关。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威.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定量对比研究:以朱生豪、梁实秋译本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