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语化”视角考察两译作特征及风格》文化意象

¥1.2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09

字      数: 400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节 文化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如“梧桐更兼细雨”“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教人立尽梧桐影”中的梧桐;“嫁与东风春不管”“东风有意揭帘栊”“凭栏人向东风泣”中的东风;“大漠孤烟直”“日照香炉升紫烟”“风烟望五津”中的烟;等等,都已完全不是普通的物象了。谢天振认为:

一般说来,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文艺作品(包括民间艺人的口头作品和文人的书面作品)里,它们慢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深远的联想,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2]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威.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定量对比研究:以朱生豪、梁实秋译本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