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0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3-07

字      数: 863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对“人”的教育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性、人的本质属性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只有对人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与分析,对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更加准确地把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拓展新内容,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会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自身的价值。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性,是指人作为高级动物,与动物相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及特点。而人的本质则是指在人的一般属性中,最能代表和反映人的属性的根本特征。因此,要探索人的本质的正确答案,必须以对人性的分析为基础。

古往今来,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一直都在审视和思考着人性,许多思想家都对这一问题做了不懈的探索,提出过不同的观点。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以善恶作为研究人性的标准,提出了“性善论”、“性恶论”、“性二元论”、“性三品说”等,但局限于阶级利益的限制,最终没能得出人的本质的真谛。西方思想家们从人性的解放中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指出人具有“类本质”,却将之引导到了抽象的人的本质上去,正如费尔巴哈所言: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具有“意志、情感、爱”等这样的特质。诚然,人作为同类,拥有共同的某些特性,但离开了人的生存方式和具体的社会生活去考察人的本质,是不能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的。

马克思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历史唯心主义者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一论断,将人的本质学说置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知识,并将之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揭示了研究人的本质的正确方法:从现实的、实践的、具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人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从而为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人的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首先,人具有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规定的前提。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具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2],“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有肉体、有自然力、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物”[3],这说明,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生命存在,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实体,这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政,王曦.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C]//杨振斌.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